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明.中山王徐达后裔——流落汉中西乡县之谜考(9)
2011-11-20 15:45:47  来源:三秦游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从以上得出的信息。魏国公徐辉祖这二个外逃的儿子,一个是徐均礼,原名徐焕敬;一个徐均宝,原名徐焕膺。按此说年长的徐均礼在当地落户了,锦衣卫追捕时,小的徐均宝逃亡广东平远,无音信。其他可信,唯独徐均宝逃亡的这个地方似可信,又不可信。广东地区,古称岭南地区,明清以来都被中原人称为“蛮夷之地”。古时这些地方是地广人稀、山大林密,瘴气缭绕,属于未教化之地,更是明清两朝发配罪犯、犯官服苦役的地方。一个死里逃生的小青年,怎么会逃亡到这么恐怖的蛮荒之地。为此,说不可信。按照人之常情,逃亡路线一是按照父亲交代的这些地方;再就是爷爷、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这些地方利于他们生存、生活。因为这些地方的百姓受其先人地恩泽,自然对其后人会有所庇护。若果考证魏国公再无其他儿子出逃,那么这个据传逃到广东平远的徐均宝,应该就是埋葬在古城镇的“徐编桶爷”。他曲折惊险的人生大逃亡,当逃到汉中西乡时,可以说万念俱灰,只想消声隐迹,这也就是为何在汉中西乡如此低调原因吧。人未经历过大灾大难,行事都较为张扬,唯有经过刻骨铭心的灾难后,就会实在做人,觉得平淡是福。更何况祖父开国功勋第一人都一直低调做人,家风如此,这也是有优秀基因遗传的结果吧。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李家祠堂介绍始祖的碑刻是康熙初年才有的原因。明朝灭亡了才敢公开立碑,这时始祖都逝世快二百年了。

    其实也说明后人已经没落了,官面上已没有人了,时局变化尚不知情。真正的历史是,万历中录建文忠臣,庙祀南都,以辉祖居首。后追赠太师,谥忠贞。连朝廷平反都一无所知;或许另有隐情……

何为“徐编桶爷”

    为何古城徐、李二姓的族人要称之其始祖(徐均宝)为“徐编桶爷”。原来那些捕风捉影的传言经不起推敲,我也不信,但苦思不得其解。俗话讲得好“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2005年我参加沿江高速公里修筑,我部刚好承担芜湖地区一段沿长江修筑的高速公里。项目部驻扎在繁昌县一个被称之为千军岭的村庄,这个不起眼的荒野小村,却是唐朝李隆基的丞相-姚崇地故乡。有一天,也就在元旦前后,皖南地区这个时候好像是梅雨季节,雨多,天寒,真是阴冷,阴冻。因故偶然到农村百姓家,看到四个人一桌,每个人都坐着一个编桶,欢畅说笑地打着麻将。熟悉的人和我们打着招呼,连问打不打牌(麻将),说坐在编桶中暖和无比,很惬意的。

    我好奇,仔细研究了他们这种取暖用的编桶,和我们家乡汉中使用的木编桶,外形是一模一样。这个东西在汉中70年代前农村用来装粮食用。在土地承包到户前,生产队分到各家的粮食都不多,老百姓就用木编桶、瓮、缸等器皿来保存口粮,防止老鼠糟蹋,80年代后逐渐淘汰,现已很少见了。

    木编桶,其大木桶也,椭圆形,1-1.5米高,长1-2.5不等的直径,也可按照所需制作,下部封死,顶部半边盖钉死,半边盖合闸利于抽取,周围扎箍筋三道,用铁丝或竹篾编扎箍。

    皖南人却把木编桶做成考火取暖的家私。即把木编桶去掉地板,在木编桶底高20-30厘米处,穿上8-10号的钢筋三个,平行贯穿做主骨架,再用小子指粗细的钢筋,做个椭圆形铁笆子放在上面,利于人踩脚。取暖时放上一盆木炭火放在编桶下面,由于木编桶四周封闭,不需要大火,人坐在木编桶半边已封闭的盖上,腿放在编桶里,脚踏在铁耙上,十分暖和。据当地人讲,尤其是老人喜欢。过去有钱的人家,把木编桶的上部,人靠背的部位做成靠背椅装的靠背形,再做个棉垫,老人坐上十分舒服,过冬也不冻,不需要旺火,也节省木炭。这种取暖习俗方式在南京周边地区农村都普遍,现在可能少见,落后一些地方的农村、山区还有。

    当我看到、听到这些。突然灵光一闪,刹那间明白了为啥徐、李二姓人的始祖被叫“编桶爷”原因。冥冥之中感觉好像是始祖的指引下,来给大家解几百年的谜底。到过陕南汉中的人,都知道汉中是典型南方气候,冬天不是很冷,气温均在零度左右,早晚冻,需要烤火。过去汉中各地,城市、农村均烤火取暖,但方式二种。城区、平坝取暖,使用叫“火盆”的物件,即用小方木,宽20-40公分,厚度5公分,两层,四角为四个腿,高30公分,铆钉成一个80厘米的正方形方框木架,然后在上面放上铸铁火盆,盆底放上少许草木灰,然后在将木炭火放上,人在火盆周围,坐在凳上烤火取暖。再一种山区柴火多使用火塘烤火。用的是木柴或是树根之类,上部用铁链吊上一个铸铁鼎鑵,可做饭,可烧水,很暖和但也很脏,常是满头满身的灰。逃亡到古城的“徐编桶爷”,尽管到汉中来生活多年了,但家乡生活方式始终坚持不变,人的出生地、童年、少年生活文化及心理,终身难以改变,也决定他一生生活嗜好。譬如南方人爱吃米饭,尽管迁徙到北方生活,仍喜好米饭。北方人一样,打小面食吃惯了,到南方就餐,能给他一碗油泼辣子棒棒面,那高兴叫“嫽砸了”。人出生地的生活决定其一生的口味、嗜好。所以“徐编桶爷”坐木编桶取暖,几十年都如此,成为当地烤火取暖的一个另类;加之大难之后,看透世事,心态很好,寿命也长,可以想象一个高寿老人,冬天里坐在编桶里,晒着太阳,眯着眼睛,看着儿孙重孙干活、嬉闹,这就成为一道风景。逐渐地他的真实名字无人所知,唯有其坐在编桶上的另类烤火方式,大家刻骨铭记,久而久之成为众人、后人们记起他的名号标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