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职业教育
民国时期,本县职业教育分三种形式。一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教育改革,普通教育系列增加职业准备,开设手工、农业、商业等学科,培养学生社会服务能力。二是抗日时期由外地迁入职业学校数所。民国三十四年(1945),青年职业学校从甘肃迁来,改称国立宝鸡职业中学,武功农学院院长唐德元兼校长,址设于益门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因时局动荡解散。民国三十年(1941),宝鸡特种兵联合分校成立,校部设谭家村,校舍大部为民房,由于军官克扣军饷,以致伙食不能维持,官兵到处骚扰,当地流传歌谣一首:“联合分校,真是胡闹,抓兵伐树,日夜搔扰”。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军政部部长李诚下令撤销了该校。民国三十一年(1942),中央陆军测绘学校随军迁来,址设六川店小学,抗战胜利后迁走。三是地方办职业教育。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本县第一所初级师范传习所成立,其详情无考。民国三十一年(1942),宝鸡县立初级中学(今宝鸡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班一个,招收高小毕业生26人。民国三十五年(1946),附设师范班改为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学校。同年,宝鸡县简易师范学校成立。首任校长杨参政,址设谭家村私立建华中学内,聘请教师13人,首届招生两班150名,学制三年。课程设置除普通初中课外,专业课有教育通令、教育行政、教育心理、地方自治、农村经济、合作实用技术等,次年迁址云栈乡桑园铺,时有学生6班,计286名,教职工22人。1949年暑期停办。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为发动大规模内战,加紧进行县级以下干部职业培训。民国三十年(1941),县政府奉命在城内西街城隍庙成立宝鸡县地方行政人员训练所(简称县训所)。所长由县长担任,教育长由省委派,下设训导股、教育股、总务股、书记室。课程设置以政治教育为主,“总理遗训”、“总裁言行”为必修课,其他以每期培训对象而论,保长、副保长专训班设地方自治、保甲法规等,保学校长、教师及中心小学教师专训班主设国民教育,县商会所属各同业工会专职干事班设置合作、会计等科。
县训所自民国三十年(1941)至三十六年(1947),八年内共调训各方面人员8期,每期一般为5周到8周,人数为40~150名。民国三十六年(1947)停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农业中学面向农村生产,增加了职业培训课程,设置有果林、畜牧、农常等门类,本县1958~1965年,先后创办农业中学60余所,有村办、村联办、社办三种形式。
1958年4月,县文教卫生局创办县卫生学校,学制三年,招收中医学徒、名老中医子弟、中医爱好者共60名,组成中医班,教学业务由县医院承担(1961年停办)。
1960年,县文教局在虢镇中学、坪头中学,各附设一个初级师范班,招收高小毕业生104名,学制三年。
1961年10月,中共宝鸡县委党校成立,地址在虢镇火柴厂(今文化局院内)。以轮训基层党政干部为主,无固定学制,课程设置亦因时而异(1970年停办)。
1964年,宝鸡县师范学校成立。首届招生一个班55名,址设于清溪乡二郎庙(清溪中学旧址),学制一年,属初级师范性质,有教职工9人,课程设置以初中语文、数学为主,另有教育学、心理学等。学校创办5年,共招生四届300名学员,实际毕业120名,学员毕业后一律回村充任民办教师。
1964年,驻县陕西机床厂技工学校成立,校址设千河乡黄贺村。
1966年,宝鸡县蚕桑技术学校成立,址设于县功农中院内,学制两年。属半耕半读性质,主要为社队培养蚕桑技术员,学校招生两届、毕业一届90名。1968年7月停办。
1968年,宝鸡县五七大学成立。五七大学采取统一领导分散办学形式,由县文教局主管,农林、农机、工交、水电、电力、粮食、商业、卫生局和银行、体委、广播站分管,总办公室设在师范分校(今县进校),全县共设11所分校,各有关局局长兼任各分校党支部书记和校长,干部、教员、管理人员共73人。合计校舍300多间,桌凳400多套,生产基地500多亩。设有农技、园林、兽医、水电、卫生、农机、农电、会计、粮油保防、师资培训、政治理论等18个专业。1977年共办各种职业专训班95期,参训人员5997名。1977年后各分校逐步分化,成为各局在职人员培训园地。
1970年,宝鸡县师范学校恢复。在虢镇体育场北侧修建四层教学大楼、二层教工宿舍楼各一幢,占地8.3亩,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面向全县中小学公、民办教师招生,学制二年,社来社去,定向培训。同时兼办各种长期(一年制)、短期(半年)单训班,负责全县教师的培训提高。1972年,经市教育局批准在县师范学校内附设凤翔师范宝鸡县分校,教学由县师范学校承担,招生、毕业由凤师统管。设置生化、数理两个专业班。分校共招生五届十个班,400余名学员。其中前三届属推荐招生,社来社去,后两届参加国家统一分配(1980年底停)。
1971年12月,县卫校恢复,址设于赤沙卫生防治院。1975年初,迁往清溪二郎庙(县师范旧址)。1977年县卫生局在天王镇投资新建校舍,配备专职教师3~6人。1971年~1987年,卫校分别开办了护理员培训班、西医学中医班、外妇大专班(此属五七大学系列)、新工基础班、护士班、西药调剂班、赤脚医生培训班。至1987年底,本校培训在职人员共508人,乡村赤脚医生共589人。
1973年,驻县渭阳柴油机厂技工学校成立,由厂教育科主办,址设于虢镇火车站。
1976年,宝鸡县商业职业学校成立,县商业局主办,以商业职工在职培训为主,址设虢镇火车站二村渭阳路中段。
1978年,改县师范学校为宝鸡县教师进修学校(简称县进校)。进校下设办公室、总务处、干训处、师训处、函授站,全面负责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提高。学校设备齐全,图书室藏书近万册,有物理、化学仪器室、实验室各1个。1985年统计各种教学仪器共449件(套),化学药品136种,教学用收录机5部。
1979年,县供销商校成立。商校由县供销社主办,址设千河乡冯家嘴,属在职职工轮训性质。
1980年,驻县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技校成立,址设马营镇廖家沟。
1981年,宝鸡铁路司机学校从陇县迁入,校址设千河桥西公路南,学校设置理化、电工、车辆、机械钳工专业。教职工150人,在校学生516名。学生由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同年,宝鸡县工业学校成立,址设虢镇火车站,属工业系统职工轮训性质。
1982年秋,根据国家“控制高中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精神,县赤沙中学改办为农职业中学,同时在天王中学、石羊庙中学附设了职业班。农职业中学面向全县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课程开设文化课与专业课,专业课因校因班而异,赤沙农职业中学设养殖、畜牧、缝纫专业,天王班设蚕桑、缝纫。
1983年,石羊庙职业班撤销,改周原高中为职业中学,课程设置缝纫、木工,1984年,市、县拨款20万元,兴建三层教学大楼一座。1986年,经县政府批准,与城乡建设局联办为宝鸡县建筑学校,开设瓦工、建筑木工、工民建筑等专业,采用中等建筑专业学校教材。
1984年起,进校从小学公办教师中招收中师达标班,学制两年,课程设置与中师同。至1987年共招收四期200名,毕业150名。进校函授站1980年招中师函授生1000余人,经四年函授学习,1984年全省统一考试,首批毕业91名。
1985年,宝鸡市技工学校宝鸡县分校成立,址设虢镇东街,由县劳动局主管,学制三年。首届招收本县待业青年40名,课程设置为金属工艺、电工基础、钳工工艺、机械制图、工程力学、语文、政治、数学、体育,毕业后由县劳动局分配,享受四级工待遇。
1986年,县进校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中等专业教师进修学校。
1987年,天王职业班撤销,改马营高中为职业中学,并在坪头镇新创办职业中学1所。
职业中学学生招生数逐年上升,1984年占普通中学14.9%,1987年占24%。
1987年,宝鸡县卫生职业学校成立,址设县卫校内。由教育局和卫生局联办,面向全县招生,首届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农村青年50名。课程设置与中专医士班同。学生毕业后承认其中专学历,不包分配。
1987年秋,县办坪头职业中学成立。开设食品加工专业,兼缝纫刺绣短训。首届招生2班。1988年,赤沙职业中学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全国科协联合表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