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34:0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本县农业区域规划工作1982年开始,由县委农工部负责,抽调农林、水牧、农机等部门参加,1985年完成周至县综合农业区划,于1986年9月23日由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讨论通过,将全县划分为5个综合农业区。(本章数字除注明外,均引用1982年统计数字)。 第一节 黑渭河滩稻渔林果区 位于县北部渭河以南漫滩地和黑河中下游区漫滩地。包括司竹、富仁两乡全部,及青化、哑柏、四屯、侯家村、城关、辛家寨、终南、尚村乡(镇)临近黑河、渭河的村落。涉及10个乡镇,61村,另有省、县、乡镇农、林、牧场和部队农场17个。计有农业人口104496人,占全县农业人口20.8%,有农耕地166474亩(其中果园地13735.4亩),人均耕地1.72亩。 本区海拔399.3~422米,为全县最低地域。水资源丰富,渭河流经本区北沿,源出秦岭的黑河、田峪河、骆峪河等14条河流均汇入该区入渭。每平方公里有机井9~10眼,有县西、县北、井泉、富仁等地排灌兼施系统,90%的耕地有灌溉设施。因地较低,河道高出地表,易遭洪淹渍涝之灾。据查,黑河、渭河1954~1981年泛滥淹没田地6次,涝随于洪、多于洪、重于洪。 本区地面坡降为1%,地形平坦,土壤多属洪积、冲积物形成,质地疏松,适宜机耕。主要土类为潮土和水稻土,含有机质为0.8~1.18%,普遍缺磷,沙碱化面积大。尚有6500亩河漫滩地,3.3万亩黑、渭河行洪河床地未被利用。 本区属温暖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2~13.6℃,保证率为50~80%,≥0℃积温4907~4975℃,≥10℃积温4309~4172℃,无霜期202~210天,基本能满足小麦、水稻、夏玉米、棉花等中、早熟作物生长要求。但9、10月多阴雨,光照不足,影响棉花及晚秋作物成熟。年均降水量674.3毫米,春欠冬少,秋多夏次。秋季连阴雨常形成淋灾。 本区耕地占全县耕地1/5,1981年粮食亩产282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高11%。粮食产量占全县1/4。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夏玉米等,水稻在历史上曾种植到3万亩之多。粮食作物种植占本域耕地60%,一般为1年两熟,烂泥田为1年1熟水稻地。果品生产比重较大,富仁乡8个行政村有果园8260多亩,人均0.51亩,苹果年总产684万公斤。复种指数高(150%),间套面积大。棉田占耕地12%,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养鱼水面1000余亩,种植西瓜13200亩(据1981年统计)。建成46公里长的渭河防护林带;青化、哑柏等乡镇沿河区栽培果树、花卉初见成效。间套方式为:果树行间套绿肥或豆类,玉米地套大蒜续种棉花。 第二节 中部平原粮棉菜奶区 位于本县平川中部,属渭河一、二级阶地和山前洪积扇地地貌类型,海拔402~520米,地表坡降平均3.78%,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包括青化、哑柏、四屯、侯家村、二曲、辛家寨、广济、马召、楼观、终南、集贤、九峰、尚村等13个乡镇,152村。有耕地393127亩,人均耕地1.47亩。有效灌溉面积363862.62亩,占全县水浇地66.4%,人均1.36亩。 本区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种类多,差异大。南半部多为山前洪积冲积扇裙,中、北半部为渭河一、二级阶地。主要土壤为土、潮土、水稻土。大部地域土层较厚且肥沃,但潮土类的鸡粪土、潴育、潜育性水稻土等肥力较差。 本区南临秦岭,出谷水首先流经本区,引灌与补充地下水皆优。有黑惠渠、田惠渠、就惠渠、西骆峪水库、仰天河水库等水利设施,年引蓄水可灌30余万亩地,其中稻麦两熟田1.3万亩。地下水平均埋深10~20米,有配套机井3000眼,渠井双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3。 本区属温暖区,年日照1993.7小时,年辐射量109.9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3.2~13.6℃,≥0℃年积温4700~5009℃,≥10℃年均积温4305~4500℃,为全县受热量较多域区。无霜期222~226天,保证率80%。年降水量546.8毫米。雨热同季,有利作物生长,然降水变率较大,常出现干旱,连阴雨多见,对秋作物生长成熟不利。[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