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34:0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本区大家畜12019头,居全县畜力之首。农业机械动力65377马力,其中大、中、小拖拉机17013马力。化肥施用量高于其他区。有哑柏、二曲、终南、楼观等集镇,西宝、周城、周户公路连通,有利于发展商品生产。 粮耕地占全县48.7%,产量占全县54%,其中小麦面积占全县52.2%,水稻面积占全县47.8%。粮食亩产396.7公斤,比全县亩均高9.9%。二曲镇镇东村亩产最高771公斤。全县棉花亩产超过35公斤以上者共14村,其中9个村在本区域。 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豆类、蔬菜等。粮食耕地26.9万亩,夏秋作物面积分别为25.4万亩。大多为1年2熟或2年3熟,复种指数为185.93%,高出全县复种水平18.9%。哑柏景联实行2粮1菜、1粮2菜与1棉1菜的套种方式,复种指数达224%。蔬菜面积占全县菜地60%,有常年性菜地,有粮菜或棉菜间套地。因饲养畜禽数量多,年均提供有机肥162万吨。 本区大部分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林、牧、副、渔业产值比例小,养地作物少,低产土壤面积大。县东6万亩鸡粪土区改良进展差,低产状态扭转慢。土壤氮磷比为4∶1,氮磷失调。人密地少,非农业生产占地较多。 第三节 沿山坡原麦油果林区 涉及竹峪(除去泥峪河村)、翠峰两乡和广济、马召、楼观、集贤、九峰乡的沿山村落及骆峪、就峪乡的山外村落。农业人口39124人,农业劳动力3023个。土地面积为224.118平方公里,人均3.72亩,垦殖指数为56.8%,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其中耕地171115亩,人均1.92亩,劳均5.66亩。 本区地貌为黄土原和沿山丘陵,有大、小峪沟52条,土地多为坡地或小原,地面破碎(15公里宽的西南台原区,被8条深沟南北切开)。海拔484~710米以北皆为农田区(海拔1773米之翠峰山大部为林牧区),自西向东北倾斜。25°以上坡地1.63万亩(占本区耕地3.6%),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达3511吨/年平方公里,沟壑密度为0.87公里/平方公里,是全县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主要土类为黄土、褐土,土层厚,保土保肥,但粘性大,耕性差,养分失调。适宜小麦等多种夏作物生长。地下水埋深在30~65米之间,开采条件差,属弱水区。域区有15条河通过,但水低地高,利用困难。水浇地5.46万亩,稻田1230亩,占耕地29.6%,人均水地0.63亩。干旱危害严重。平均降雨700毫米,多集中在7、8、9月,夏多伏旱,秋多连阴雨。年平均气温12.7~13℃,较县城区域低0.5~0.2℃,≥0℃积温4590~4757℃,≥10℃积温4000~4157℃,无霜期219~220天,气侯温和湿润,热量较差,作物多系2年3熟。 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粮食又以夏粮为主。粮耕地12.57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0.13万亩,占夏粮面积的88%,占粮耕地总面积80.6%,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68%,秋粮产量仅为夏粮的35%。1982年粮食平均亩产194.8公斤,比全县低54%;小麦单产224.3公斤,比全县低10.3%。主因是灌溉条件差,肥力不足。粮食作物还有大麦、玉米、黄豆、水稻、谷子、高梁、杂豆、薯类等。 全区经济作物面积为2.76万亩,占本区耕地17.7%。粮经作物面积比为4.57∶1。棉花面积2.43万亩,油料0.27万亩,分别占经济作物的88.4%和9.8%。棉花因受气候条件制约,产量低而不稳。翠峰乡棉花单产14.6公斤,其种棉13年历史中,有6年亩产20公斤以下。油菜在本区高产,平均亩产65.8公斤,竹峪乡东寨村七组连续4年亩产过100公斤,1981年达225公斤。油菜后茬种玉米,大部高产。 本区坡角以南有宜林荒山、沟坡地0.29万亩,占全区面积13.7%。竹峪乡东寨村七组于60年代开始,在坡地培植苹果树40亩,年均收入9000元。柿树在本区很多。有果园4600余亩。可利用的草场有3198亩,有很多野草繁茂的山坡沟壑,宜发展草食性家畜。(参看《林业志》) 本区有发展小麦、油菜、果林优势,有水、热、肥不足和坡地多4个限制,有土地利用差、多种经营差、农牧结合差、水利建设差、培肥差等缺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