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葬 俗称“埋人”。用绳索将棺木缓缓放下,推入墓窑,打开棺盖。然后由阴阳进墓窑下罗盘,坐字定方位,放正棺材,稳定尸体,安放“墓砖”和“五雷瓦”。墓窑内放祭食碗1个,点清油灯1盏。阴阳招魂后,用土筑封墓窑口,插正引魂杆,然后不停填土,圆坟堆。圆坟堆时,人人都须动手,一人干一会儿,把工具扔在地上,另一人拣起再干,不在别人手里接工具。坟堆圆好后,将丧棍插在坟上,然后烧纸而返回。
孝子要先回去跪在大门口,给所有埋人的磕头。并在大门口放一只水桶,上面横放一把面刀,凡是埋人的都要将手在水桶里蘸一下,把面刀翻个滚。接着,安排酒席,宴谢客人。席散客返,孝子到大门外相送。也有先待客,后埋人者,称留灵待客。
送火 葬后当日黄昏时,孝子要给死者烧离门纸,称“送火”。连送三天,第一天送出村口的十字路口,第二天送在半路,第三天送到坟前。
扶三 葬后的第三天,孝子、儿女和主要亲人带香纸、饭食、铁锨、三块石板等到坟地,在坟堆正面将两块石板竖立,一块横担,成为门形,称安“饭水桌”。然后供献饭食,点香、烧纸、浇奠,给坟堆填土,这一程序称“扶三”。扶三完毕,还到老坟烧纸祭奠。
七祭 从去世之日起,第七天为一七,共七七。每“七”孝子都要到坟前去烧纸祭奠。在“七七”也称“尽七”,较为隆重,一般重要亲戚都得前来祭奠,其余只有本家孝子和户家小辈祭奠。
百日 去世百日,孝子、亲戚和家门晚辈均至坟前供祭饭、烧香纸祭奠。
周年 老人去世满一周年时,儿孙做纸火、动亲郊,进行祭奠。过去讲究连过三年,俗称头周、二周、三周。现多已不再奉行。
三、寿庆
守月子 妇女生第一个孩子,临产前其母必亲往照看。并给女儿带上些羊肉、鸡蛋、白面等食物,给婴儿备尿布、“毛衫”(衣服)、小盖的(小被子)等。分娩时,农村多由其母接生,城镇由接生员或到医院妇产科接生。产后,先要给“月婆”喝红糖水和小米米汤,尔后再食其它。三日后,村舍邻居送“汤”。坐月期间,月婆一般不下炕干活,一日至少三餐,有的多达四五餐。以食小米、白面为主,忌食黄米、荞面和生冷食物。由其母亲自伺候出月,俗称“守月子”。
做满月 小儿满月,主家备酒席,请村邻亲朋庆贺,俗称“做满月”。凡来贺者带三尺花布,几元钱(叫锁钱),或带小儿衣、帽、鞋袜等物。主家设宴酬客。
过百日 有的家庭在小儿出生百日时,请村邻亲朋前来庆贺,其俗同于做满月。
过生日 本县人过生日很简单,无论大人小孩,每逢过生日,吃一顿好饭,俗称“过岁”。
祝寿 一般老人年满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寿辰时,备酒席,请亲邻为其祝寿。来贺者皆带寿酒、寿衣、寿帽、寿幛等礼品。本家儿孙和亲属晚辈要为老人拜寿。拜寿时,老人要穿上寿衣(老衣),端坐于供桌上方。儿孙和亲属晚辈一一向其献寿果、敬寿酒,并依次跪拜。主家设宴款待宾客,有的还请鼓乐助兴。
贺材 也叫“站材”。是指老人寿木(棺材)做成,主家备酒席,请亲邻庆贺,酬谢匠人。除工钱外,还要给匠人一块“花红”,俗称“扫材布”。现多为给一块被面。同时,亦有给老人拜寿之习。
暖窑 新屋落成,乔迁新居,邀请亲朋邻里庆贺一番。俗称暖窑。
上梁 盖房上大梁之日,主家请亲朋邻里前来帮忙,大梁安放好后,给梁正中绑一双红筷子(十字交叉),一本历书和一个红布袋,里面装上五谷。上梁完毕,设宴招待匠人和亲朋。
合龙口 箍窑过顶,称“合龙口”。亦有宴请匠工、亲邻之俗。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