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药 物
药铺
据老年人回忆,城内历史悠久的药铺宝和堂、天和堂及西固的义盛堂均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冯雷的增寿堂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民国时期药房渐次增多,较早的是民国十一年(1922)尧禾的万顺堂,民国十五年(1926)雷牙的德盛堂,民国十八年(1929)阿文村的广济堂。自民国十九年(1930)起,县城、西固、纵目、史官、北原、贺苏、尧禾、林皋、雷村、龙山、北盖等村开业的是裕民堂、居仁堂等27家。西药专营仅民国二十四年(1935)城内党寿伯的益寿药房一家。宝和堂、天和堂、裕民堂等遵法炮制,重视质地,历史悠久,享有信誉。除个别药铺外,都有附近知名中医坐堂,虽为售药,却也方便了病家。
二 药材
白水野生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刘志》载:“丹饵之材”凡28种。《梁志》载:“药之属凡29种。”但民国以前,对境内药材的品种、质地、分布、数量等,缺乏全面系统调查,因而除群众自采自用外,商品药材极少,且多从外埠购进。
建国后,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后对自身健康重视,药材需要量猛增,始就地取材以自给。1960年5月,成立白水县药材公司,下属基层药店若干。初由文教卫生局领导,1964年归商业局,1968年划归卫生局,次年11月复归商业局。现公司下设尧禾药店,纵目药店,中药批发部,西药批发部,中药材饮片加工厂,中药材收购库,6个中药收购门市部以及10个医药零售门市部,截止目前,本系统共有职工87人。公司每年除购进中西药品及医疗器械外,收购当地药材数量可观,品种有柴胡、防风、运志、地骨皮、枣仁、连翘、车前子、茵陈、薤白、黄芪、小蓟、全虫、槐米、蒲公英、地丁、二丑、生地、白蒺藜、苦参、五加皮、黄芩、黄精、丹参、丹皮、紫苏、牛子、莱菔子、山楂、桃仁、杏仁、花粉、青相子、瓜蒌、知母、土贝母、扁蓄、白芨等93种,其中常购品种60多种。年收购量15万斤左右,除自销而外,尚有30%供外调。1960年,公司首倡人工种植,选择生地、白扁豆、二丑等中草药试种,当年种植面积100亩,收获6,000余斤。经过数年,生地、黄芪、板兰根等7种试种成功,年产1万余斤。已往购入药材,由药店自行加工,故本店须设专人,店自加工,无统一标准,药工技术又有高下,药材未尽如法。1975年,公司成立饮片加工厂,集中熟练药工,对药材统一加工后分销,年加工量10余万斤,1980年多至14万斤。切、炒、煅、炙,炮制考究,药物质量有所提高。
三 药检
建国后,药材由国家统一经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不法药贩趁市场开放之机出售伪劣药品。某些医疗单位,只抓收入,不管质量,药品管理混乱。1980年,县卫生局成立药检所,设专职干部管理医药市场,监督药材加工炮制,检验医药部门的药物质量。次年9月,药检所组织卫生系统技术人员就药物使用、保管、加工、调剂、药房设置等,对4个地段医院及13个公社卫生院统一检查。对药物霉变、计价不准、帐物不符、超量付药、低售高退、生药及原药入斗,串斗混杂、名物不符等情,予以纠正处理。4个地段医院25种药物失效,价值1,801.5元,仅尧禾医院就值1,047.7元。药物计价问题普遍,中药计价准确率为78.5%,西药为87.5%。尧禾医院仅分别达到76%与64%,计价标准率最低。1982年,药检所加强对个体医药管理,布告明令取缔游医,查禁并没收20户药贩伪劣药品54种。同年,对医药系统饮片加工及制剂进行检查,县医院制剂卫生条件差,责令停止,限期改进。与此同时,为保障人民健康,监督医疗单位停用卫生部通知淘汰的127种药品。此项损失价值45,000元,一度影响药品资金周转。
第七节 医疗队伍
民国时期,全县仅有几家私人开业的小诊所,医生各二三人,县办卫生院医士以下也只四五人。建国后,中共白水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卫生事业,首先对原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1952年起,先后派送外地学习进修者21人。学习科目有助产、放射、骨科、血液病、中医、妇幼、西医、眼科、麻醉、理疗、内科、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中医理论、传染病、检验等。此后为了满足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县卫生部门于1954年到1983年举办接生员训练班、卫办会员培训班、护士培训班、中草药调剂培训班、新诊疗法培训班、医士班及内、外、骨科、耳鼻喉等科培训班多期,共计886人。省支农人员王树梓教授为骨科、内科、耳鼻喉科学员讲课,学员受益不浅。医士班从1970年办起,每年一班,到1978年共办8期,学员380人,大大提高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主治医师吴茂荣及省支农人员主治医师姜世杰在培训赤脚医生方面,艰苦创业,坚持8年,为医疗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58年,西安医学院毕业生王润田分配来白水,这是白水医界第一个大专毕业生。此后于1961年起平均每年均有分配,1976年最多达6人。到目前为止,大专院校分配来白水的共40人,其中14人有主治职称,有的任院长,有的为科室负责人,成为白水医疗骨干。60年代,中医相对减少,后继无人,卫生部门提倡拜师带徒,1961年及1964年由名老中医李至愚、郝子玺两次共收徒8人,高足后成,技有所传。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初级技术人员到70年代深感不足,1976年起卫生部门招收副业工培训后补充,总计培训456人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