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
|
|
2011-8-15 10:07:12 来源:三秦游网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这些符号,开始在小范围流行,后来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提炼、筛选、淘汰、创新,名称逐渐统一,形状趋于固定。这时的符号就成内形、音、义具备的初期文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刻划符号分布范围约3、4万平方公里,流行时间长达1500年之久。这种刻划符号一直处于无语音状态是不可能的,它就是文字发展初期的一种原始文字。(图39) 半坡遗址出土的最古老的文字符号
(图39) 【陶甑】 在6000多年前,半坡人已将蒸气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在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器物,这就是利用蒸汽原理而制作的陶甑。陶甑是半坡人用来加工食物的炊具,它的底部有方形或圆形的规则小孔,与陶盖、陶罐配套使用。在加工食物时,将陶甑配装在盛有水的陶罐上,盖上陶盖,然后在陶罐底部烧火加热,当水沸腾时,蒸汽便通过小孔进入陶甑,使陶甑中的食物变熟。(图40) 【尖底瓶】 小口、短颈、鼓腹、尖底,两侧有耳的汲水器——尖底瓶,为细砂硬质陶,亦有细泥沙陶制成的。大的平均高度为50公分左右,在肩部及中腹以上,有斜细绳纹装饰,也有的是素面。 尖底瓶是当时主要的运水工具。为研究尖底瓶的作用,文博工作者曾用它作过试验,试验的结果表明:尖底瓶在运水时,因其口小,水不易洒出;鼓腹,增加了容水量;尖底能够分散水对瓶的压力。倒水时更显得优越,一手提绳,一手轻扳瓶底,陶瓶重心迅速前移,水即流出。这样不仅很省力,而且在两耳系绳后,背负肩挎皆宜,男女老少均可从事。(图41) 【陶埙】 半坡遗址出土了2个陶埙(图42),经我国音乐家吕骥用闪光测音机测定,它的音程、音色和音调同今天钢琴发出的小三组F3~bA3极为接近;也与秦腔音乐表现出的风格、特点十分相似。戏曲史研究者认为:半坡陶埙是秦声的最早见证。 1958年4月1日,由国务院拨专款,筹建哟西安半坡博物馆落成开放。科学的发掘为保护这一重要的遗址奠定了基础,半坡博物馆的建立更使保护工作获得了切实的保障。半坡博物馆下设保管、陈列、宣教等8个部室,计有工作人员71人。该馆1983年创办了以原始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前研究》季刊,向国内外发行,至1995年发行20期。1988~1998年还陆续出版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半坡博物馆三十年学术论文选编》、《西安半坡博物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半坡遗址》、《半坡史前文物精华》两本图录以及一批介绍半坡史前知识的通俗读物,使半坡博物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史前研究中心之一。建馆40年来,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多万,其中包括国家元首、政府要员以及许多知名人士,驰名国内外。另外,该馆还复原了半坡人的各类房子,以供研究和观赏。并在此基础上,1995年,模拟半坡人时代的环境,复原了一座原始村庄,使半坡人的生活环境真实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半坡博物馆已成为建筑、陶瓷、艺术等学者前来探讨中华文化的渊源。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