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坟地,众孝子列队,依次跪倒,在“献礼——”“上香——”声中,由执事者献祭品、上香,随后,代祭主(礼宾先生)鞠躬宣读招魂文。
返回时,女孝子在门前行接主礼,宣读接主祭文,化纸烧香,男女孝子同行四局八拜之礼。灵牌由长媳抱回灵堂,接着在灵堂行安主礼。傧相高声喝唱,男女孝子大礼参拜,同起同落。礼毕,孝男孝女分左右跪于灵前。
祭奠 祭奠从出殡的前一天黄昏开始,一直到深夜甚至黎明。
祭奠日下午,灵堂前摆葡萄架,头门外摆灵床,两厢树上或竹杆上悬挂筒儿纸。黄昏,丧家亲朋乡邻来送纸货蜡烛,凡参奠客人进门,须鼓乐齐奏。接着,孝子在傧相引导下,前去坟地扫墓。去时提斗,斗中放小扫帚,至墓地,孝子亲手打扫墓室,随之化纸焚香。返回时,须将墓室所扫之物放在斗内带回,等“打怕”时再送到墓地。笙家门口,鸣炮行接主礼,男孝子将灵牌转交女孝子抱回,然后,化纸上香。礼毕,男孝子分跪灵堂两侧,女孝子痛哭吊孝。
接着孝子迎馔(给死者迎送献饭),献饭迎毕,开始迎“盒子”(迎客人),迎盒子以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为序。迎盒子时,被迎者要给乐人赏钱。
迎盒子毕,开始奠酒。地点在灵堂前。奠酒次序与迎盒子相同,亲戚奠毕,接着是朋友、乡党。本县习俗,奠酒为“三杯酒、五个头”。当奠酒者奠完最后一杯酒,众孝子须叩头致谢。奠酒期间,鼓乐声必须不断,有的奠酒故意动作迟缓拖延时间,让乐人多为死者吹一会儿。
祭奠结束,开始为死者“热闹”。死者的亲友开始为死者“点戏”,多为《祭灵》、《放饭》、《状元逛街》、《将军令》等,藉此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当晚,有的丧家还演电影、放录像。
出殡 本县出殡时间,一般较早。天刚麻麻亮,丧家就开始在门口鸣炮,藉此提醒乡邻前来帮忙。乡党陆续到来,专司看客的知客热情倒茶递烟。执事总管挑选若干精干稳当乡邻,扶柩至灵床上安置妥当。按亲疏长幼次第,众孝子男左女右分列两行,跪在地上,一手拄根棍,一手扯缣(白布,系于灵床龙头,长约三丈六尺),放声痛哭。傧相高喊“起灵”。长子摔烂头顶上的纸盆(外糊麻纸的瓦盆,内盛燃着的冥钞),送葬队伍启行。前由一知客持招魂幡开道。后随一知客手提盛有纸钱的竹笼,边走边撒(意为打点小鬼)。接着是乐人队伍。其后是拿着纸扎祭品的亲朋队伍。在八名精壮男子抬着的灵床后,是帮忙的众乡邻。凡灵床所过之家,主人均在门前放火化纸为死者送行。
下葬 灵柩抬到墓地后,开始下葬。当棺材放进黑堂后,由阴阳先生定正方位,将祭器祭品放入墓室,开始砌封墓门。砌封过程中,女儿、外甥须给砌封者红包。砌封完毕,乡邻们开始填土堆坟,孝男孝女边放声痛哭,边向帮忙乡邻磕头致谢。
坟墓堆起后,孝子在坟前焚香化纸,点燃蜡烛,除留一花圈插于坟顶外,其它纸扎连同讣告一并坟前焚化。送葬返回,路上不得回头,怕亡魂跟回来。
开席吃饭时,帮忙乡邻须坐头席。席间,孝子还须再次磕头致谢。亲朋坐第二轮席,最后待知客。
打怕 死者安葬后,连续三日黄昏,孝子用竹笼提上麦草绕墓周焚烧。其用意是为孤独寂寞的祖先壮胆。
七日、百日、周年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七日为一个祭日(称为“烧七”),共有七个“烧七”,其中以“头七”、“三七”、“五七”为重祭,近缘亲戚必须参与。每个七日孝男孝女要上坟焚香化纸。
死者去世满百天,再次举行祭奠仪式,告慰亡灵,本县称为“过百日”。
此后,每年忌日,丧家都要举行祭奠活动,称为“周年”,连续三年。其中以“三周年”最为隆重。三周年时,祭奠程序与出殡前相似。三年守孝期内,逢年过节孝子要穿白戴孝,清明、十月一、冬至、除夕,孝子要上坟祭奠。三年守孝期满,孝子方可进行正常节俗活动。
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破除封建迷信,同时进行殡葬改革。看风水、和尚念经等繁杂旧俗逐步革除,“三日入土为安”的观念逐渐形成,但保留了棺木埋葬习俗。1958年,为适应水利建设和土地平整的需要,各社队党团员带头,普遍开展铲除旧坟活动。1966年,废除了棺罩、龟兹等所有旧式安葬仪式,甚至一度将酒席、白孝、焚纸均予禁止,拂晓起灵,不误生产,抬柩、筑坟者均以香烟待之。1968年,县城在宝峰寺建立公墓,各公社以生产队为单位,在山坡荒地开辟公墓,至1988年全县大部分自然村建有公墓。1985年,县人民政府发布推行火葬的公告,提倡在城乡推行火葬制度。近年来,大部分乡村仍以土葬为主,繁杂礼仪尚存。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