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庙会
庙会系历史上长期流传下来的群众性活动,内容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也有游乐、交易等文化、经济内容。庙会日期多在农历正、二月和夏收后的七、八月农闲季节。县内传统的庙会有:正月初九的火星会(庙址在今县物资局院内),正月十五的三官会(今西街村委会院内),正月十六日的火星会(原杜阳镇),正月二十日的总督山神会(县内有杏咀庙、五条沟、瓦眉岭、玄瓦山4处总督山神庙,每年会期由会地轮流统一集中办会)和火星会(八渡乡杨家庄),二月二的药王洞会(城郊北坡),二月十五的土地爷会(今县招待所西院),三月初一的龙门洞会(新集川乡)和景福山会(温水乡),三月初三的娘娘会(城关乡麻坊铺)和四郎爷会(温水乡阎家湾),四月初一的蝉耳山会(天成乡蝉耳山),四月初八的佛爷会(东南乡河沟寨),六月十九日的香山寺会(城关乡桑家坡半山腰),六月二十二日的马王会(庙址在今县幼儿园),七月初七日巧娘娘会(东南乡边家庄),十月初一的城隍会(庙址在今陇中院内)等共16处。一般为一年一会。其中活动规模较大的有迎神赛会的山神会,有文艺、物资交流性的药王洞会,还有带春游性的龙门洞、景福山的朝山会。
山神会
时间在正月二十,举办地点由上届会末时议定。一般于上年腊月开始筹备,费用按户摊派,选择开阔场地,扎神棚。神棚前广场两侧,树立带斗子形的旗杆各一,彩饰巨龙2条,蟠绕杆上;杆下扎塑狼、虎各1只;搭两个戏台(唱对台戏)。正月十八,组织4路迎神队伍,各备两顶八抬大轿,抬上主官、陪祭官,后随8位骑马礼宾及其他头面人物,前面由幡幢宝盖、金瓜钺斧朝天镫全副仪仗队领头开路,后面由乐队吹打,一路浩浩荡荡,分别去蒲峪川铁佛寺村的杏咀庙、预村川的五条沟、南山的瓦眉岭、北区的玄瓦山迎接4路总督山神。迎神队伍到达目的地后,当地社火在村前列队迎接。然后行三献礼,读祝文、焚黄帛,宣告礼成,山神起驾,铁炮轰鸣。沿途各村为争抬山神轿子争取山神从本村经过而争斗,有时甚至大打出手,造成伤痛。十九日晚,各路山神被迎入神棚,咪咪戏和两台秦腔戏开始演唱,山货、日用百货开始交易。正月二十,各戏班在神棚前轮换演唱祭神的奠酒戏,互相比赛,取胜者由会长赏给银钱,以资鼓励。5天会期结束后,各路山神起驾返回时,有的村庄接去山神续办小会,名曰“接脚会”。民国23年(1934)朱柿堡(今城关乡朱家寨)和35年(1946)县城西关举办的两次较大的山神会,是本县祭祀活动中规模最大的庙会,耗费很大。建国后停办。
药王洞会
在今县城北坡药王洞,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正会。从二月初一至初三,以祭祀药王活动为主,还有土产山货,农器家具,及日用百货交流。传说这一天“龙抬头”,意味惊蛰已到,大地解冻,蛰虫复苏,农活开始。同时这天有打“灰簸箕”和炒玉米、豆子吃的风俗。即把草木灰装在簸箕里,用擀面杖敲打使灰徐徐撒下,绕着住宅、场院撒一圈,意在驱赶蛇蝎毒虫;家家户户把玉米、豆子放在锅里爆炒,意在炒死害虫以保丰收。前者现已消失。50年代,县人民政府把二月二定为县物资交流大会,通常在文化路和体育场举行。每年以10天左右组织土产山货、农具、牲畜、工业品上会交易,电影、戏剧助兴,周围市、县商贸单位、个人也前来参加,规模宏大。80年代以后,在药王洞前和东侧坡沟广植刺槐、松柏、竹木花卉,整修了洞、殿、亭、堂和道路,成为游览胜地。
龙门洞朝山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四月初八,本县及附近省内外各县的群众去龙门洞朝山,有的顺道还去景福山(会期是同一个时间)朝山。1958年后,庙会在逐渐衰落,到60年代后活动基本停止。80年代后,龙门洞朝山会逐渐变为以春游活动为主.人数也大为增多,每年约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