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铁器
本县博物馆收藏铁器86件,多系农具。1972年,八鱼公社苇子沟大队平整土地时,发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一组。其中有铲、杈、镢、斧、臿、镰、刀、犁、铧等。同年2月,在甘峪公社尖山大队普查文物时,发现汉代铁锅一口,通高30厘米、口径41厘米、腹径40厘米、腹深26厘米。
第五节 瓷器
县博物馆收藏瓷器140件,上始汉,下逮民国。其较著者列述于下。
汉代瓷器
棕色陶瓷罐:共2件,形制同,唯一件有盖。通高11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2厘米、腹深10.5厘米。1980年6月,陕西机床厂基建工地出土。
灯碗:黑釉。通高3.5厘米、口径4.3厘米、腹径6.3厘米、腹深2厘米。1978年12月于磻溪公社杨家店大队出土。
唐代瓷器
八棱绿釉瓷经幢八面棱柱形,莲花底座。出土时无盖。通高18.5厘米、围长24厘米,重0.65公斤。制于唐元和十二年(817)。雕有经文三行355字,1983年4月18日,县药材公司基建工地挖出。
宋代瓷器
罈:黑色,线刻花纹,双耳,上腹较鼓,束颈,圈底足,足平。通高31.5厘米、口径5厘米、腹深30厘米、腹径25厘米。1963年1月发现。
碗:通高8.8厘米、口径22.8厘米、腹径19厘米、腹深6.4厘米。外壁有隐花纹饰。1963年1月,本县城关收购站发现。
明代瓷器
枣红高颈瓶:敞口外撇,口残,圈足,鼓腹。通高35.5厘米、口径12厘米、腹深32厘米。1971年12月在本县发现。
青花瓷盘:两件,口径均22厘米。盘底有“成化年制”四字。贾村镇陵三村农民张玉君捐献。
青花瓷盘:通高4厘米、口径26厘米、底径12.5厘米。浅腹,宽边,边饰倒垂云一周,底饰五只变体蝙蝠,盘心双圈内有一篆体“崇”字。底部有“成化年制”题款。系国民党元老张群好友孙葆瑢为其祝寿之礼品(共6件,余清及民国瓷器)。1985年3月21日,周原乡西刘村刘志俊捐献。
清代瓷器
白瓷茶杯:通高7.5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3.6厘米。侈口,腹饰戏剧人物,底题“大清同治年造”。曾被用做张群祝寿礼品。刘志俊捐献。
青花坛:1970年1月,在新官公社官村大队一庙宇地基下发现,内有骨灰,挖出破损,后经修复完整。通高49厘米、口径20厘米、颈高4厘米、底颈25厘米、腹径35厘米、腹深47厘米。口沿微外撇,圆唇,短颈。颈和底部各饰一圈变形体莲瓣;肩部有山字纹和倒垂云一周;腹部饰以八组缠枝双脊牡丹,各花瓣外又以青花勾一圈轮廓,叶呈葫芦状,单线平涂,线条流畅。釉色白内青(也称亮青釉),足底露胎外泛火石红色,口沿呈酱色。胎体厚重。堪为大型青花瓷中之上品。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藏顺治间于友年题款青花大盘、青花异兽炉、青花山水人物净水碗等具有相同特征。与康熙初年带干支款瓷器也有近似之处,故此坛之年代,当在顺治末或康熙初。清代官民严禁火葬,故此坛当系僧人之葬具。
青花双耳瓶:1955年4月16日,钓渭乡高桥沟村农民拆除学校云塔时发现。当时,瓶中盛有骨灰和水。通高57厘米、口径19厘米、最大腹围66厘米、腹深37厘米。塔形盖。高22厘米。子母口,口沿饰回纹,束颈折肩收腹,圈足外撇。似为僧人葬具。影青梅花瓶:铅制九级塔形盖。口微外撇,圆唇,束颈圆肩,深腹,通高66厘米、口径15.5厘米、颈高14厘米、底径14.5厘米、最大腹围72厘米。器身饰一枝梅花。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题记。釉色秀丽柔和,堪称上品。与上青花双耳瓶同时发现。青花碗:1985年3月,周原乡西刘村刘志俊捐献。口径17.5厘米、底径6.5厘米、通高8厘米。腹饰“庐山瀑布图”及李太白《望庐山瀑布》诗一首。底有“大清道光年制”题款。
白釉兰亭笔筒:通高11.5厘米、口径7.2厘米。腹饰牧牛图:一柳树下,牛背牧童,一手执缰,一手牵空中风筝,后一小犊昂首随行,构思生动,底阴刻“兰亭”、“大清乾隆年制”八字。孙葆瑢贺张群寿仪之一,刘志俊捐。
白釉小瓷碗:口径9.1厘米、底径3.5厘米。腹题“岳军(张群字)学长兄双寿,癸酉维夏,弟孙葆瑢敬祝”,底题“居仁堂制”。
民国瓷器
下列2件,孙葆瑢贺张群寿仪之一部,刘志俊捐。
瓷盖碗:口径9.5厘米、通高3厘米。上有“新民社制”题记。
青瓷茶具座:外径10.8厘米、内径5.5厘米、底径7.5厘米、通高2.7厘米。座面饰山水画。因无题记,姑断为民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