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收藏文物(3)
2011-10-18 0:37:03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何尊:西周成王时青铜器。1963年,在贾村公社贾村大队出土。高39厘米、□径28.6厘米,重14.6公斤。□圆外侈,四面中线均隆起透雕棱脊。以棱脊为间隔,饰蝉纹和卷曲蚕纹四组。腹部花纹分两段:上作浮雕大饕餮,双角翘出器外;下段亦为饕餮纹,唯形象与上不同。全器以雷纹填地。内底铸铭文122字,损伤3字,现存119字。记载周成王五年迁都成周事,是研究西周初期历史重要资料。1980年,何尊曾赴美国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地展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铭文释文如下:
    佳王初宅于成周,复□珷(武)王丰福。自天。才四月丙戌,王宗小子于宗室日:昔才尔考公氏克逨玟王,玟王受兹大命。佳珷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自之民。乌乎!尔有唯小子亡戠,于公氏有昏于天,令。苟享哉!叀王德谷天,顺我不每。王咸,何锡贝卅朋,用乍□公宝彝。佳王五祀。
    秦公钟、秦公祔:东周早期青铜器。1978年1月在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出土。同时出土钟5件,衬3件。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钟:5件,形制同,唯大小有别。甲钟通高48厘米、甬高17厘米、干径8.4厘米、干带宽3.6厘米、舞宽18×22厘米、铣距27厘米,重24公斤。钟内侧有六道沟槽,每面三道。乙钟通高47厘米、甬高17厘米、舞宽16×22厘米、铣间距25.4厘米,重21.5公斤。钟下沿有四道缺□,两面对称。丙钟通高45.7厘米、甬高16厘米、舞宽16×21.5厘米、两铣间距25.4厘米,重24公斤。钲部不在钟身正中,微向左偏斜。丁钟通高38.5厘米、甬高14.2厘米、舞宽14×19.6厘米、铣间距21厘米,重16.25公斤。戊钟通高27.6厘米、高10.2厘米、舞宽10.2×12.8厘米、铣间距15.2厘米,重6公斤。内侧亦有沟槽六道。甲乙丙丁四钟皆有钧。戊钟钟沟缺失。五钟纹饰相同:甬上饰四条小龙,干带上饰四条变形雷纹。舞部纹饰分四个区段,每区段内有三条变体夔纹相绕。钲部纹饰分五个区段:一、三、五区段内各有枚三个;二、四区段内各饰两条双身夔龙。五件钟均有铭文。其中,甲乙两钟合为一篇;丙丁戊三种合为一篇。两篇铭文内容相同,唯行款有异。下为甲乙两钟铭文释文,计135字。其中,重文四,合文一。
    秦公日: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或(国)。刺(烈)邵(昭)文公、静公、宪公不珣(坠)于上,邵合(答)皇天,以虩事(蛮)方。公及。王姬日:余小子,余执(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又(有)心,(戾)(和)胤上,咸畜左右,允义,冀受明德。以康奠(郑)协朕或(国),(剿)百(蛮),具即其(箕)服。乍(作)氒(厥)钟,(灵)音鉠鉠,以匽(宴)皇公,以受福,屯鲁多釐,大寿万年。秦公(其)才(在)立(位),雍(膺)受大命眉寿无疆,圃有四方。(其)康宝。丙丁戊三钟铭文止于“屯鲁多釐,大寿万年。秦”,与甲乙二钟铭文对照,可知原铭由四钟组成,缺失一件。证之虢叔族钟者钟,亦皆合四件而成文。
    祔:三件,型制基本相同,只大小有别。1号祔通高75.1厘米、祔身高53厘米、舞宽30.4×26厘米,重62.5公斤。鼓部下沿内侧有四个缺口,祔身中部鼓起呈弧形,鼓部平齐。有四个扉棱:侧旁两扉棱,由九条龙盘曲而成,上延舞部并连接成钮;前后两扉棱由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盘曲而成。舞部有一龙一凤相背回首。钮有环,祔环缺失。2号祔通高69.6厘米、祔身50.8厘米、舞宽28.4×20厘米,重56.25公斤。3号祔通高64.2厘米、祔身46厘米、舞宽26.6×22.4厘米,重46.5公斤。鼓部外侧有浇铸遗留的双范印痕。三器纹饰一致。祔身上下各有一条由变形蝉纹,窃曲纹和菱形纹组成的条带纹。条带纹中间纹饰分为四区段,每区段有六条飞龙勾连。舞部纹饰分四区段,每区段内有两龙相绕,旁有一凤鸟。舞部正中有一圆孔。皆有铭文,与钟同。
    矢王簋盖:正圆,中央有捉手,无器身。高7.7厘米、口径21.1厘米。盖外面内区饰瓦沟纹,外区饰窃曲纹,捉手内有重环纹。盖内有铭文17字:“矢王乍(作)奠(郑)姜簋,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1974年5月16日,在贾村公社上官村大队出土。同时出土“其簋”一件,“窃曲纹簋”二件。
    其簋:器盖形制、纹饰与矢王簋盖全同。敛口,鼓腹,两耳有珥,圈足,下有三兽形矮支柱。器口饰窃曲纹,腹纹瓦沟纹,圈足饰三角雷纹。通高21.4厘米、口径17.3厘米、腹径22.9厘米。盖内有铭文17字,内重文二。文为“其乍宝簋,其万年寿考,子子孙孙永宝用”。
    窃曲纹簋:2件。出土时无盖,形制与其簋同。弇口,口沿饰窃曲纹。兽首耳。下耳有短重珥。鼓腹,饰瓦纹。圈足饰三角云纹。高16.5厘米、口径17.6厘米、腹径22.8厘米。与上二器同时同地出土。
    周生豆:豆盘较浅,壁有一周圆涡纹突起,旁饰云气纹。柄粗束腰,饰鱼鳞纹,上下各有四个对称镂孔。通高19.5厘米、盘径14.8厘米、圈足径14.3厘米、盘深4厘米,重3.3公斤。豆盘有铭文日“周生乍豆用享于宗室”,为西周晚期遗物。1978年在杨家沟西高泉一座小墓中出土,现存县博物馆内。
    矢船铜方盨:通高17.5厘米、器高14.4厘米、口径23×14.6厘米、腹深8.8厘米、重2.2公斤。弇口,失盖,附耳高出口沿,柱足,下腹向外倾垂。颈下饰动物云雷纹衬地的窃曲纹和一道弦纹。器形类似西周晚期方鼎。腹内底铸铭两行八字:“矢乍宝旅永用”。1983年1月28日,于贾村公社扶托大队一古墓中出土。随同出土窃曲纹铜鼎。
    窃曲纹铜鼎:通高20厘米、口径19.7厘米、腹深10.7厘米,重1.8公斤。敛口,平沿处折,立耳柱足。颈下饰一周窃曲纹。下腹外鼓,底近平,同时同地与上器出土。
    方座带铃簋:1983年12月,在本县硖石公社林家村大队出土。通高26.3厘米、口径20.5厘米、腹深12.5厘米、壁厚0.8厘米,重8.2公斤。敞口,束颈,鼓腹,圈足下连方座。兽首形耳,下有长方形垂珥。腹、座饰细云纹衬底的饕餮纹。圈足上半部四个扉棱中间,分饰四组夔龙纹,下半部无纹饰。方座四边角饰兽面纹。簋底系一铃悬于方座之内。铸造精工。同时出土的还有方拱形立耳铜鼎一件,袋足绳纹陶鬲三件(其中二件出土时破碎成片)。
    两龙首提梁壶:椭圆形器身,半环形圆盖,盖上衔环拱形钮。侈口,平沿,束颈,宽肩,下收腹,凸底,圈足。提梁两龙首下伸衔环,连接肩部两侧兽形铺首衔鼻钮。通体镶嵌金银兽形纹饰。通高21.5厘米、口径8.5厘米、腹径16厘米、腹深18.5厘米,圈足径10厘米,重1.38公斤。
    铜弩机:悬刀长15.2厘米、望山长18厘米。机件不全。1983年10月,在杨家沟公社巩家泉大队出土。
    铜镞头:三角带柄刃,后连细杆。共两只。1975年2月,在八鱼公社苇子沟大队出土。
    铜鼎:通高8.5厘米、口径8厘米、腹深3.5厘米、腹径26.5厘米,重0.54公斤。直口,方耳,蹄足。三足部到口沿各有一条凸棱。制作粗糙,无纹饰。1969年,于杨家沟公社大王村出土。同时出土簋2件,壶2件。
    云雷纹铜镜:径13.7厘米、边厚0.3厘米,重305克。桥形钮,周围有环形条带。圈外平面饰云雷纹。边缘凸出。镜体轻薄,制作粗糙。
    编钟:春秋时青铜器。通高23厘米、甬高8.7厘米、舞径10.6×8.5厘米、铣间距12厘米,重2.65公斤。甬下部有干,干上部有四枚圆状突起,有旋、舞部饰云纹。1977年5月,杨家沟公社西高泉大队社员薛志交存县博物馆内。
    长颈壶:战国铜器。高45.2厘米、底径14.2厘米、口径6.1厘米。重3.44公斤,盖失。壶为子母口,细长径,口沿下有四个相对称小兽首,溜肩鼓腹。腹部有兽首衔环一对,腹饰双重结细绳索,纹构成24个长方形界格,格内有细密蟠螭纹。1986年2月宁王乡联合村李宗鼎交,现存县博物馆内。
    秦代铜器
    铜洗:通高13厘米、口外径24.9厘米、口内径22厘米、腹深11厘米,底径12.5厘米,重1.1公斤。宽口沿斜张,两兽形辅首,小穿孔。腹饰凸弦纹三道,腹底有烟炱及修补痕迹。1962年在本县发现。
    铜盆:大口,斜折檐,浅腹弧收素面。通高10厘米口径28厘米腹深10厘米重0.55公斤。残损严重。
    汉代铜器
    铜量器:通高12厘米、口径26.5厘米、腹径26厘米、腹深11厘米。1971年12月,城关收购站发现。为本县发现最早的度量物。
    博山炉:由炉盖、炉身、炉底座三部分组成。盖为山峰状,镂空,外壁有许多形似小山的脊突。器身子母口,深腹。柄中部有两道弦纹。喇叭形圈足上有突涡纹。底座为盘形,折沿,浅腹平底。通高11厘米、盘口径11厘米、炉盖高5厘米、腹径19.5厘米,重225克。1975年6月,在八鱼公社苇子沟大队出土。
    铜灶:龟形。龟嘴及颈为烟囱,龟身作灶身。灶下有四兽形足。灶上置铜甗一套,釜甑盆完整。釜上为甑。甑腹两侧有铺首衔环,有箅。通长20厘米、通高24.5厘米。1975年,在杨家沟公社南阳大队出土。
    铜釜:敛口,斜折沿,鼓腹圆底。腹部饰壁形耳一对。底部有烟炱痕迹。口径20.5厘米、通高19厘米。1982年2月,在西高泉大队北出土。同时出土铜甑、鼎、壶、镜等。
    鹅形刁斗:侈口宽沿,圆底,三兽蹄形足,鹅首把柄。通高7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9厘米、腹深4.5厘米。1977年4月,在虢镇北堡大队出土。
    铜甗:釜甑完整,并有一盆。釜,小直口,大圆腹,平底,肩部有模铸铺首衔环一对。甑,敞口,外折沿。底部有一固定箅,箅缝间格0.15厘米。甑腹铆模铸铺首衔环1对。盆,敞口,外折沿,小平底。甗通高44厘米。1983年,陕西机床厂学生在一座汉墓中挖出。同时出土的器物尚有铜钟3件,铜熏炉、铜钫各1件。
    铜鍪:敛口,斜折沿,鼓腹,圈底,深腹。颈部有对称铺首衔环,腹上部有凸弦纹二道。口径20厘米、腹深15厘米、腹径23厘米、通高17厘米,重1.2公斤。圈底残。1983年12月,在天王公社寨子大队出土。
    昭明镜:径13厘米、厚0.5厘米,重390克。圆钮,连珠纹座。边缘平素且较窄,两圈锯齿状。内圈铭文:“岂见日出光长”。外圈铭文:“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惕而愿忠,然雍覃而不池。”
    唐宋以后铜器
    铜磬:鼓状。敛口,深腹,平底,素面。通高32.5厘米、口径42.5厘米、腹径44厘米、腹深31厘米,重8公斤。口沿有铭文25字:“磬系元丰六年(1083)正月内,在滁州商税务买官铜打造。匠人孙腰。”1975年,在凤阁岭毛家庄大队普门寺出土。
    仙山海水观音菩萨铜造像:通高35厘米。佛像身背有铭:“万历十四年(1586)孟月成造”。
    宣德炉:直口,平沿,拱形立耳,圆肩,鼓腹,蹄足,素面。通高8厘米、口径6.3厘米、腹深4厘米、最大腹径24.5厘米,重250克。制作精良。底铭为:“大明宣德年造”。
    花草纹镜:唐代物。扁圆钮。镜背凹,以锯齿纹分为两区。区内饰花草;区外圆圈内有楷书铭文:“仙山立照,智水齐名,花朝艳彩,月夜流明,龙盘五瑞,鸾舞双情,传闻仁寿,始□销兵。”铭文外圈饰花草。径21厘米、厚1厘米,重1285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