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这个因戏剧而尽人皆知、又被戏剧丑化了的历史人物,其庐山面目究竟如何呢?
有关高力士的文字,新旧唐书中之《高力士传》、唐人郭湜所撰之《高力士外传》以及《高力士神道碑》和一九九九年因抢救性发掘高力士墓而出土之一块完好如新的《高力士墓志铭》,都毫无二致地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大唐显宦高力士的人物形象。
下边,我就八个方面对高力士作一些考证:
一、显赫的家世
高力士原宗冯氏,本名冯元一。其先祖冯弘曾为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之北燕国国君,公元四三一年至四三五年在位五年。至冯业,徙于岭南两广一带。冯业之曾孙冯宝,为南朝梁隋间高梁郡(今广东陽江西)太守,妻室是有名的冼夫人,出嫁前即善抚服部众、用军行师,终生深以民族大义为重,睦边安邦,享九十一岁,封醮国夫人,没,追封诚敬夫人。其子冯仆即力士之高祖。力士之曾祖冯盎,广韶(广东一带)十八州总管,颐指万家,手据千里,岭峤为雄,其三个儿子俱封刺史。三子潘州(今广东高州县)刺史智玳者,乃力士之祖考。智玳殁,其子君衡即力士之父本应按照南州父没子继之制度接任刺史之职。就在这时,代为诸侯之大冯家,不幸遭诬成罪,家遂籍没,裂冠毁冕,一时从天堂跌入地狱。覆巢之下,全家人流离失所,亡命天涯。时值力士龆龀之年,即七、八岁之间。
二、悲惨的童年
冯家遭籍没后,又遭大火,财产荡然。冯元一之父冯君衡病殁,元一与其生母麦氏流落乡间,沿门乞讨。为逃得活命,麦氏忍痛将元一卖于一有钱人家。按墓志记载,冯元一是“年未十岁,入于宫围”就是进入皇宫。故此时之元一最大七、八岁。母子生离,可以想像是何等之凄伤。元一哭号不止,麦氏搂着元一的头泣不成声。哽噎断续的叮咛说:“不是娘忍心卖我儿,实在是为了让儿逃得一条活命。今日一别,也不知母子能不能再见。儿呀,你胸前有七颗黑痣,人说这是日后富贵的象征,娘若不死,得与我儿重见,此即认证。你平常总爱玩弄娘臂上之一对金镯子,娘将把它好好留着,待见我儿时,亦为认证”。哭着要元一牢记她的话,“慎勿忘却”。就这样,元一被人领走。
公元六九四年,岭南少数民族叛乱,李千里为征讨使,平息了叛乱,并征集阉童,以奉朝廷。这户人家为讨好李千里,就把冯元一残酷的阉割,送于李千里帐下。一个无知幼童,遭受这种极端野蛮的、灭绝人性的、彻底摧残一个人身心的、使人不男不女的腐刑,这是何等的凄惨,何等的不幸。冯元一就是这样面对了他童年的厄运,承受了那不堪的悲痛。不管以后叫作高力士的冯元一有多么的显赫,就被残阉这一点来说,他实在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何况当时他还是一个无知的蒙童。
三、过人的天赋
武则天圣历元年,即公元六九八年,时武则天已称帝十五年。冯元一被李千里送入宫中。武则天见元一聪颖黠惠,仪表不俗,又念其家破人亡,小小年纪,遭受诸多苦难,所谓“夙遭悯凶,弱丧何怙”。遂大发悲悯之心。就特别让女官鞠育抚养,又令内翰林教授艺业,以期成为有用人才,同时重新光大冯氏的家声。如墓志所说:“期壮而将之”“将复公侯之庆”。元一也以他过人的天资及勤奋的努力,果然不负期望,学成人才。所谓“学业日就,文武不坠。必也射乎,五善既闲,百发百中。因是有力士之称”。据神道碑载,后来一次力士扈从玄宗巡幸,见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射声之徒,相顾不进”。就是那些甚有名声的弓箭手一个个互相对望着不敢受命。而高力士艺高胆大,弓开满月,一箭而射落双雕。六军振奋,皇上更是高兴,连声嘉奖。这可真不是一般的本事。冯元一长大成人,又学成文武双全,武则天令元一为内侍高延福养子。由是冯元一遂为高氏,成为后来忠贞不二的、终生跟随唐玄宗的权倾朝野的内侍监高力士。
四、耿耿的忠心
公元七O五年,宰相张柬之等联合一些拥李唐派大臣发动宫廷政变,杀死武则天的宠侍张易之、张昌之兄弟,逼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时高力士虽年仅十六岁。但瞬夕万变、祸福旦夕的宫廷斗争迫使他不得不象那些权力中心的人物一样找靠山,寻求权力庇护。于时,他选中了英武精明的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倾心交结,李隆基对高力士也深为信任。
公元来到七一O年,中宗李显之皇后韦氏弑君并欲效法武则天,图谋不轨,高力士看在眼里,密劝李隆基起兵除逆。于是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诛杀了韦氏党羽,迫使登基不及一个月之殇帝李重茂逊位,而扶持自己的父亲李旦作了皇帝,是为睿宗。后来,高力士又辅佐李隆基领兵平息了太平公主企图政变的阴谋。在这两次宫廷斗争中,高力士毫不动摇地站在李隆基一边,发挥了关键作用,立下了不朽勋功。墓志曰:“录其翼戴之勋,遂有骤迁之命。”唐玄宗对其封官进爵,恩宠有加。后又因受命平息京师王鉷之乱,累官至右监门卫、左监门卫、镇军、云麾、冠军、辅国、骠骑等大将军,特拜内侍监,即内侍总长。内侍有监,是从高力士开始的。这里多说几句:所谓宦官,亦即太监。唐朝制度,管理宦官的机构叫内侍省。其官有内侍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内给事各十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寺伯、寺人各六人。下设五局,局亦有令、有丞,皆宦官为之。皇帝及皇室要享尽穷奢极欲,需要太监服侍左右。但同时又要对这些最靠近自己和接近最高权力的人保持高度惊惕。因为这些人和皇帝的零距离又会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或导致把持朝政。历史上那些罪恶昭彰的大太监,如秦之赵高,唐之仇士良,明之刘瑾,魏忠贤等可谓气焰熏天。他们发展到可以任意诛杀大臣,直至废立甚至谋杀皇帝,祸害朝政,荼毒百姓之地步。所以对宦官既要使用又要严加防范。而要达到又利用又防范的目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设太监总首领,分而治之。不让任何一个太监的权力太大,行为失控。以便互相牵制,就象去相位而设六部那样。所以唐朝制度,太监不设总长,即内侍监。但高力士居然被李隆基拜了内侍总监,可见宠信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