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洋县方言词汇(1)

2012-5-22 9:28:08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一 构词规律、特点
    洋县方言的构词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1.词素变序:有些复合词,词义与普通话相同(同样的概念或事物)或相近,而词素次序同普通话相反。如普通话“整齐”、“喜欢”、热闹”、“接近”等词,在洋县话中却读作“齐整”、欢喜”、“闹热”、“近接”等。
    2、词音变异,词义与普通话同,词素的音节却不同。如“谢村桥”(siε'tsun tε'iao),洋县西部的丘陵、山区群众口语却称“siεn'ts'ao”(线强);“高原寺”(kau'yεn'si),县东口语称“kay'say”(钢桑);“二(θ)”在槐树关、石槽等地的口语称“ei”;“龙亭铺”(luaηts'iηpu),本县东部,北部群众称“luaηp'a等。
    3.词根重叠:词根相叠,增强语气和事物程度。如“热乎乎”、“冷秋秋”、“湿漉漉”、“干巴巴”、“昏沉沉”、“黄澄澄”、“血淋淋”、“硬梆梆”、“软绵绵”、“妞妞捏捏”、“老老实实”、“结结实实”、“昏昏迷迷”、“大大方方”等。
    4.同义异形:词与普通话同义,而词形则不同。如普通话“工具”,洋县话称“家什”;“昨天”在洋县话中称“偃个儿”,“昨晚”称“黑伢”,“爸”称为“大”或“爹”等。有的同义词,词素有部分普通话同,部分却不同。如普通话“窗户”,洋县话称为“窗门”;普通话“衣服”,在洋县话中称“衣裳”等。
    5.古汉语词的异义:洋县话中遗留的一些古汉语词,有的与普通话的词义相同或相近。如“为何”,何即“什么”,“何因”,何指“什么”,“何处”,何指“哪”。皆为疑问词,有的与普通话的词义相反。如“非好”、“非穷”,在普通话中“非”为判断“不”或“不是”的动词,“非好”、“非穷”即“不好”、“不穷”。但是在洋县话中,“非”却转化为表示程度加深、超出一般,“非”作虚词,即指“特别”、“很”的意思。“非好”即“特别好”,“非穷”为“特别穷”,“非富”即“很富”,“非快”即“很快”,“非胖”即“很胖”,“非结实”即“特别结实”等。
    6.词根加儿化韵:洋县话在词根运用儿化韵比较广泛。如“一会儿”、“哪个儿”,“麻花儿”、“唱歌儿”、“窗门儿”等。
    7.词音相叠:由两个同音同形字相叠,是洋县话中构词的主要形式之一。例“摸摸”、“看看”、“聊聊”、“跑跑”、“念念”、“写写”、“唱唱”、“说说”、“悄悄”、“洗洗”、“议议”、“界界”、“筛筛”、篮篮”等。
    8.词根前、后加词缀:在表示具体词义的词根后附加词缀,构成合成词。如“砖头”、“筷头”、“念头”、“墙头”、“心头”、“手头”、“碾子”、“石子”、“沙子”、“椽子”、“车子”等。
    此外,在词根前附加词缀,增强语气和感情色彩。如“老树”、“老路”、“老家”、“老枋”、“老爹”、“老嫂”、“老哥”,“小娃”、“小弟”、“小房”、“小仓”,“少说”、“少问”、“少看”、“少转”、“少逛”,“大山”、“大河”、“大妈”、“大案”、“大柜”、“大手”、“大娃”等。
    9.数词缩语:用数字概括几种具有共同性质的事物或行为。如把夏天五、六、七月,缩括为“五黄六月”,把冬季十一、十二、一月,缩括为“十冬腊月”等。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