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
解放前有汉、满、回三个民族,汉族为世居;满族于清代迁入留居;回族明代约数十户,清康熙年间由四川南江、陕西凤翔等地逐渐迁入,增至1000余户,同治年间降至100余户,后由略阳、勉县各处迁来数十户,共200余户,1100余人,分别居住于塔儿巷、铺镇及回光寺(现红光乡)、渔营等地。解放后,由于工作分配或婚姻关系,增加其他兄弟民族定居于此。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14个民族,计汉族50.5万人,回族316人,满族156人,蒙古族37人,壮族18人,布衣族7人,朝鲜族6人,苗族5人,侗族3人,白族2人,锡伯族2人,土家族1人,维吾尔族1人,高山族4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同奔四化前程。
第二节 宗族
姓氏 据县公安局和各派出所、乡(镇)1985年户籍登记簿载,境内姓氏456个,其中复姓6个:卜、丁、刁、乜、于、广、上、万、才、门、马、卫、乃、土、弋、木、干、么、弓、凡、习、王、方、牛、亢、文、毛、孔、尤、凤、尹、公、仇、韦、支、邓、毋、卞、井、巴、从、戈、计、允、车、边、龙、付、古、田、左、叶、石、包、宁、甘、史、艾、冉、卢、申、冯、皮、丛、厉、母、布、区、白、司、兰、帅、邝、旦、可、字、生、平、巨、代、仲、刘、关、庄、米、向、祁、成、乔、师、危、权、阎、华、任、邢、伍、吉、纪、问、江、齐、年、安、汤、牟、许、如、全、侔、阮、伏、曲、同、吕、孙、朱、池、朴、过、仵、阴、巩、回、红、后、庆、刚、毕、肖、巫、言、但、余、余、时、吴、沈、何、况、宋、冷、沙、应、谷、严、来、杜、闵、狄、杨、酉、张、汪、旷、匡、连、佟、陈、苏、邵、李、邱、陆、芮、邸、邰、辛、邹、芦、延、串、忻、初、君、贡、孝、步、庞、佐、孟、妥、金、周、罗、房、虎、尚、明、武、林、者、奉、岳、官、苗、钟、范、苟、季、郑、屈、治、居、杭、郁、泽、宛、和、卓、青、国、苑、岭、宗、法、冠、郎、底、呼、易、俞、哈、胡、封、胥、贺、查、洪、柯、柳、昝、荣、赵、首、姜、姚、饶、费、施、侯、段、祝、郝、钱、鄢、茹、郜、闻、刺、骆、官、单、郗、须、降、娄、信、柏、南、带、奎、泉、度、奕、邬、欧、恒、荆、涂、祖、宾、衷、秦、徐、紫、席、顾、夏、贾、聂、敖、党、唐、晋、倪、桂、高、晏、翁、卿、桑、晁、谈、莫、殷、陶、都、海、索、郭、展、浦、诸、凌、莱、栾、逢、袁、奚、敉、酒、原、戚、扈、谌、屠、龚、曹、麻、康、章、崔、梁、盛、偶、续、常、黄、强、渠、理、梅、符、淡、随、隰、隋、矫、混、尉、隆、寇、庹、教、姬、游、焦、韩、富、童、斯、惠、彭、舒、覃、温、曾、喻、谢、景、普、鲁、鲍、紫、薛、嵇、智、蒙、释、储、粟、税、隗、湛、辜、程、董、傅、葛、敬、敢、鼓、将、靳、褚、黑、雇、慎、赖、路、解、简、詹、訾、窦、甄、楚、裘、廉、蓝、蒲、蒿、雍、阙、满、溥、蒯、楼、滑、雷、端、谬、禚、虞、熊、雒、鲜、裴、谭、缪、管、谯、廖、翟、演、慕、蔚、蔡、暴、赫、黎、腾、樊、颜、虢、臧、潘、墨、阚、衡、穆、霍、冀、戴、鞠、璩、蹇、瞿、魏、上官、令狐、皇甫、呼延、欧阳、桐里。
宗族源流 本县宗族,有土著和客籍两个来源。龙岗寺出土文物证实:早在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初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其后裔即为本县固有的土著宗族;外来宗族系历代由甘肃、关中、湖广、江西、四川等地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