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留坝县生活习惯(1)

2012-5-19 17:50:4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一、容装
    (一)发型清代,男人留发梳辫。30岁以上的官绅士儒蓄须,有“无须不成相”之说。一般劳动者逾60岁始蓄须。女孩出生后,剃了满月头,不再理发。年轻姑娘额前留刘海,额后编发辫。出嫁时,发辫挽成髻,且以线绞面部汗毛,俗称“开面”。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提倡男人剪辫剃须。中华民国时期,发型增多。青年人有平头、中分、光头等;妇女剪去发髻,改留短发;年轻姑娘有的仍梳辫,有的留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型更多。男人有西发、游泳发、抛顶、平头、光头;女人有染发、烫发、披肩发、青年发、上海发、游泳发、学生式、盘头、扎发、波浪发、单(双)长辫和双短辫;女孩有儿童式、蝴蝶式、羊角式、朝开辫、小辫子等。今之男女老幼,美容美发者日增,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二)首饰清末民初,女孩穿耳戴环,有钱人挂金质银质耳环、耳坠、项链;穷人则穿线悬珠。还有男孩穿耳戴环的。富家子女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此风延续至今。 二、衣着
   

 清代,有地位、学位的男士以长袍、马褂、夹袍、棉袍为礼服,质料为丝绸或上等布料;便装为制服,头戴礼帽;一般群众以黑色或蓝色的对襟短衫、长裤、短袄、棉裤为便装,均系手工制作。布料以小布(宽幅一市尺)为主。逢年过节,本籍人不论穷富,均身穿长袍,头包帕子,脚蹬布鞋或草鞋。中华民国时期,农民衣着以中山服、大腰裤、线袜、布鞋为主,有的还穿皮鞋。青少年衣着:少女一般穿绣花边的短衣、长裤或百褶裙,也有穿旗袍的。富家闺女均着丝织料的旗袍,留辫子;妇女留短发,女学生着短衣、裙子。此外,妇女不论老幼,都带耳坠、戒指、手镯等;老妇穿蓝或黑色宽大上装,着长裤。儿童服装,不论富贵,都很讲究,特别是头胎,娘家送给婴儿斗篷衣和帽子,并在帽沿镶以银质的象征“长命富贵”的各种饰物。棉帽,有尖顶护耳或猫头等样式;单帽,有绣荷花的或桃儿形的,主要护脑心(未成脑骨处)。衣服为百家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老幼之衣着,大都为手工制作,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勤俭持家习俗。1970年以后,衣着变化显著,男女喜穿黑、灰、黄色的中山服、军便装,质料为上等机织布。1993年后,西装革履、裙子广为流行,质料多为化纤、毛呢、丝绸。少女及儿童服装更为鲜艳、新颖。
    三、膳食
    
从古至今,留坝县人的主食以大米、麦面、玉米为主,兼食大豆、小豆等豆类;副食以洋芋、白菜等各类蔬菜为主。一日三餐。农家普遍备有辣椒、黑木耳、香菇、浆水菜和陈年腊肉。喜食菜豆腐、面皮、搅团、漏鱼“家乡饭”。每到冬季,农户宰猪,除供春节吃用之外,其余均熏为腊肉,故一年四季,陈肉不断,山民喜食包谷酿成的白酒,也用糯米酿制黄酒、甜酒(俗称醪糟)。凡有客人上门,接待极为热情,常用大块肉、大碗酒劝之,务使来客饭饱酒足。婚丧嫁娶,设宴答谢亲朋好友时,讲究“十三花”、“十八罗汉”、“二十四孝”等品盘。深山地带,盛产洋芋、蜂蜜。当地民歌中有“家在老林边,住的茅草庵,烤的团团火,吃的洋芋果”等唱词;客人进屋,常用蜂蜜水代茶。遇到灾年,多以野生食品充饥,俗称“代食品”。主要有蕨根、“救兵粮”、山坡毛芋子、无娘藤、橡子、板栗、竹米、观音粉(一种植物淀粉)、葛根粉等。

    四、用具
    清末民初,农户仍多以土石垒灶。盆、碗、凳、桌之类,多用竹木自制,如竹瓢、木盆、竹椅、竹桌、竹节、菜筒等。取火用石镰,照明点松枝、火把。长凳架木板为床,铺以草席、篾席。盛水用桶,汲水用瓢,大都为竹木或葫芦制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简易的日常用具逐渐被高级器具所替代。碗、盆、杯、勺等多改用铝制品、陶瓷制品。木、竹之类的餐具、炊具已不多见。1965年后,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照像机、手表、高低柜、钢丝床、五斗柜、大衣橱、床头柜、食品柜,以及电视机、电唱机、电风扇、台灯、沙发椅等高档用品逐步涌入职工和农民家庭。1990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消费档次更日益提高,煤气灶、抽油烟机、电冰箱、录像机等也先后进入农家。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