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经石”遗址现场
神秘的“罗经石”
“罗经石”遗址复原图
汉阳陵是汉景帝、后“同茔异穴”的合称,在距离帝、后陵各约四百米之处,有一座刻有“十”字形的圆盘状巨石,过去,当地人叫它“罗经石”。
“罗经石”的真实“身份”是几十年来考古界的一大谜题。它也一度被误为“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有人解读这是景帝为阳陵十万名守陵人所建的“太社”,并断言这石座上竖立着一个近六米高的阳具模型,以凸显“尊父亲母”;还有人认为它应该是史书上记载的“德阳宫(庙)”的核心建筑遗址……
连日来,带着关于“罗经石”的诸多疑问,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权威专家学者,撩起了“罗经石”身上的重重神秘面纱。
世界上最早的测量标石
“罗经石”,是汉阳陵陵园内露出地表的一块青色规整巨石,底座近似正方形的底座,每边长约1.8米,之上是一个与底座连体的圆形平面,其直径为1.4米,这个圆形平面与水平面有一定斜度,其上刻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相交的两条凹槽线。
由于这一巨石年代久远及其型制特殊,测绘专家曾对其进行过多次的实地勘测。根据其两条线所指的方向与现在国际通行的经纬线所示方向相差不过0.1度。专家认为它是为建筑汉阳陵而修的测量标石,并依据中国古代的定位仪器之一——罗盘和现在国际通用的经纬线定位法,分别选取两者的第一个字“罗”和“经”,组成“罗经”一词以命名此石。陕西省测绘局曾最早断定为罗经石“测量阳陵”的“基点”,并确认罗经石“在中国至世界测量史上具有重要价值”,还曾于1997年11月1日“竖碑一通,以资永久纪念”。但是,随着阳陵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专家对“罗经石”的真实用途产生疑惑。
定位帝陵布局
为了宏观探查,在陕西省文物局组织下,中国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遥感研究院采用卫星图像和彩色红外航片拍摄,飞行面积180平方公里。除了遥感技术,还采用了磁法、电法、地质雷达、瑞利波、瞬变电磁法等大量的无损探测技术,以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详细解译、野外验证,获取了文物遗址在三维空间中的信息布局。
探测表明,陵区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3公里,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主要由帝、后陵园,南、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东、北区陪葬墓,刑徒墓地及阳陵邑等部分组成。“罗经石遗址”在礼制建筑区内(陵园东西两侧还有其他五座建筑遗址)。以帝陵为中心,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显示了唯我独尊的皇家意识和严格的等级观念。罗经石的位置正好是汉景帝陵和王皇后陵中间向南。
计时测日的“报时台”
至今十余年过去,除迴廊遗址外,并未发现了其他建筑构件如柱础等,倒是发现了四神空心砖,砖铺地,石子路一条。在罗经石,四周发现四神,意味着什么?四神与罗经石上所刻字线有什么关系?联系到汉阳陵南面的子午谷,汉阳陵北面的天脐,它又意味着什么?结合这块呈四方形的建筑遗址,它不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德阳庙”或“德阳宫”或“陵庙”,庙有祭祀的功能,四方型的,以迴廊为建筑表现形式的庙,似乎还不曾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