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俗
订婚 旧时,男方订婚曰送媳妇,女方订婚曰卖女子。订婚的原则是门当户对。订婚的方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时男女互不相见,如同布袋买猫。订婚的仪程是男家央媒人到女家说合(也有女家央媒人,叫倒央媒),待基本同意后,则互换“庚贴”(男女方各将其生辰八字用红纸按一定格式开具),经阴阳先生“合婚”认可后,即议定彩礼,议妥,女方则开具允帖,经媒人送至男家,男家择定吉日,举行定婚仪式,此仪俗称“戴耳坠”(女子从此就戴上耳坠,表示已订过婚)。新中国建立后,《婚姻法》规定婚姻由男女双方自主,废除了包办买卖。新的订婚过程是介绍人搭桥引线,将男女双方约在一起,让其相互了解情况,发表意见。见面谈话后,如双方基本同意,就议定日期,由介绍人陪同女方家属去男方家里探视,俗称“看屋里”。届时,男家设宴接待并互赠礼品,此后,再经一段深入细致的打听和了解,待男女双方及家属完全同意后,即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双方互换衣物礼品,并通知主要亲朋前来祝贺。此后,逢年过节,则礼尚往来,但不受法律保护。
结婚 旧时,称男子结婚曰“索(读色)媳妇”,称女方结婚曰“发落娃”。结婚年龄一般在15岁至17岁。结婚仪程是:婚前,男方择吉日良辰(俗称“日头底”)交媒人送至女家,女家言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亲友则为待嫁女子送首饰、衣物,俗谓“添箱”。婚前数日,男家将所备办之婚用衣物、首饰、钱币托媒人送至女家,是谓“行礼”。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者为其开脸上头(拔除额头和颈部汗毛,挽发辫于脑后,男方先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再聘请四名轿夫在族中尊长的带领下,用四抬花轿至女家迎亲,女家设宴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身穿凤袍,脚穿绣花红鞋,由弟兄或兄嫂挽扶上轿,上轿后,由兄或弟在轿前骑马压轿,其他家属和亲友压嫁妆尾随。轿至男家村口彩门下停住后,新郎头戴插花礼帽,身穿长袍,肩披红绸搭红,骑大红马,在执事人引导下至彩门前对轿深揖,然后拨转马头,引轿至家门。在鞭炮鼓乐声中落轿后,先以四个肉夹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以干草火把绕花轿三圈,待执事人吆喝相克属相人回避后,陪伴女二人扶新娘下轿,在新郎引导下进门、入庭院,随即由新郎揭去新娘盖头,新郎新娘一起首拜天地,再拜祖先、父母,后新郎新娘互拜。拜毕,新郎新娘入洞房。次早,为新娘举行上锅灶,认大小礼。礼毕,亲族中的老年长辈妇女领新娘挨门挨户拜认族人、邻舍。新郎则在长辈的带领下到岳丈家“认门”,“认大小”。新中国建立后,按《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为合法婚龄。近年来,人民政府提倡晚婚,男二十四五、女二十二三才结婚。婚前先持介绍信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再择定日期,通知亲朋,举行结婚仪式。届时,新郎与亲朋数人,骑自行车或坐汽车至新娘家迎亲,车前悬挂红绸彩球,作为婚娶标志。新娘家设宴招待后,新郎新娘、新娘家属及亲朋连同所赔嫁妆同往新郎家。新郎家设下马筵席接待后,即举行婚礼。其仪式是在音乐伴奏下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介绍人讲话,新郎新娘相互佩带鲜花并向来宾致敬。礼毕设宴招待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