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载,本县因旱灾而造成的禾苗枯萎,减产歉收,饥荒饿殍、凄凉悲惨的年馑有: 周赧王元年(前314),大旱、渭涸3日,灾及临潼。 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夏五月,关中大旱。东西数千里。 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夏四月,关中大旱。 和帝永元元年(89),关中旱,三辅并京少雨,麦根枯死,牛死日甚。 顺帝阳嘉三年(134),关中三辅大旱。 献帝兴平元年(194)四至七月夏秋,三辅(关中地区)大旱,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累累。 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关中雍州五月旱,饥荒。 太康九年(288)夏,扶风、始平、京兆旱,伤麦。 惠帝元康元年(291),七月,雍州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元康五年(295),秋七月,秦、雍二州旱、疫。 元康六年(296),关中旱、饥、大疫。 元康七年(297),七月,雍、梁、州疫大旱,关中饥,米斛万钱。 怀帝永嘉三年(310),五月,关中大旱,自三月起,泾、汉、渭、洛皆竭,可涉。 元帝建武五年(317),秋七月,关中大旱。 明帝太宁二年(324),正至四月,关中大旱。 晋太宁三年(325),四月,雍、梁州大旱,自正月至是月。 穆帝升平二年(358),本县大旱。 北魏文成帝太安五年(459),雍、秦州偏遇旱灾,年谷不收。 西魏文帝大统二年(536),关中大旱,饥,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 大统三年(537),雍南、秦、陕州旱,人饥流散。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亢阳,关内不熟,六月,雍、同、华、岐、宜五州旱。 开皇六年(586),七月旱,米粟踊贵;八月,关内七州旱。 开皇十四年(594),五月,关内诸州旱,七月,关中大旱,人饥,上千户口就食于洛阳。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秋,关内旱。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六月,京畿旱。 咸亨元年(670),七月,雍、华、蒲、同四州旱,八月,四十余州又旱蝗,百姓饥乏,关中尤甚。 咸亨三年(672),旱、饥。 开耀元年(681),关中旱,大饥。 水淳元年(682),春,关内旱,日色如赭,五月,旱,京畿旱蝗,关中及岭南二十六州饥,又疾疫,死者相枕于路。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四月,旱,加之去冬无雪,全国大饥,山东、关内尤甚。 久视元年(700),夏,关内旱。 长安二年(702),关内大旱,春至六月不雨。 中宗神农二年(706),冬不雨至来年五月,京师旱,饥,灾及本县。 景龙元年(707),关中旱。 景龙三年(709),关中六月旱,十月旱。 玄宗开元元年(713),二月,关中自去秋至是月不雨,人多饥乏。 开元三年(715),正月,自去秋至是月不雨。 开元十九年(731),五月,京师旱,灾及本县。 天宝九年(750),三月,关内旱。 天宝十二年(753),关中水、旱相继,大饥。 天宝十三年(754),关中水,旱相继,大饥。 肃宗宝应元年(762),关中旱、蝗、疾、疫,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 代宗永泰元年(765),本县春旱、京师米贵,斛至万钱。 永泰二年(766),关内大旱,自三月不雨至六月,冬无雪。 大历八年(773),本县大旱。 大历九年(774),本县六月旱。 德宗贞元六年(790),春,关辅大旱,麦无苗,夏大旱,井皆无水,人饥渴。 贞元十三年(797),四月,旱。 贞元十五年(799),三月,久旱。 贞元十九年(803),正月至七月不雨,秋,关辅饥。 贞元二十年(804),关辅旱饥。 宪宗元和六年(811),六月华、同两州旱,……秋稼旱损,农收不登。 元和八年(813),夏、华、同二州旱。 元和九年(814),五月,京畿旱。 敬宗宝历二年(826),六月,京畿旱。 文宗太和三年(829),八月,京畿旱。 太和六年(832),六月,关辅旱。 太和八年(834),夏、陕、华、同等州旱,八月,华州旱(含本县)。 太和九年(835),秋,京兆、华、同等州旱。 开成二年(837),京畿旱。 开成三年(838),畿内去冬无雪,宿麦未滋。 末帝清泰元年(934),秋本县冬旱,民多流亡,同州,华州尤甚。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