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虽有科学技术推广组织,研究成果无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研工作逐步展开,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党对知识分子各项政策的落实,科研人员精神大振,成果累累。
第一节 农业
1957年,县科协干部范振帮,针对西部山区水源丰富,浇地难,在坪头乡码头村研究试制出木制水冲式抽水机1架(亦称水力车水机),该机利用水流落差冲击作动力,不用燃料、造价低、操作简便,日夜浇地7亩,较解放式水车提高工效2倍。1958年曾在全国农具展览会展出,被誉为是一种“创造”,并获三等奖。
1968年,城关公社西秦大队科研室,用万粒斤小麦作母本、阿夫和陕农一号作父本,研究出秆粗、抗倒伏、耐寒、耐旱、抗条锈病、弱冬性小麦新品种——双丰收。同年,又研制西秦四号小麦新品种,亩产均在六七百斤。县农林良种场从3—67油菜品种中,选育研制72—30油菜新品种,亩产250~300斤,比川油七号高20%。
1969年,石羊庙公社李家堡大队大队长马魁,学习耀县辣椒育苗移栽经验,当年移栽辣椒3.7亩,平均亩产辣椒459.2斤。次年在全大队推广,1972年单产量高达1474斤,曾出席了全国辣椒生产会议。是年,辣椒育苗移栽在千河、虢镇、阳平、杨家沟、周原、八鱼、马营、磻溪、天王等地全面推广,面积达万亩,总产辣椒干500多万斤,产值350万元。育苗移栽辣椒质量,以千河、虢镇、石羊庙、天王等地最佳。
1970年,县农林良种场引进未稳定杂交后代SL2422/462小麦品种,经连续六年系统选育出68113—16小麦新品种,在川塬水肥条件较好地区种植,千粒重45克左右,亩产600斤以上。同年,县农技种子站和县农林良种场,用武105作母本,门可比作父本杂交,选育研制出宝单一号玉米新品种,生育期95~100天,抗旱力强,抗大斑病,千粒重290克,在川塬两熟地区推广后,亩产700斤以上。
1972年,天王公社进行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新技术研究,次年在秦岭北麓沿山地区推广。1977年,全县矮化密植苹果面积发展到500多亩,亩产达3662斤。
1974年,本县利用野生酸枣树试接大枣成功,至1977年共接植300余万株。同年,宁王公社联合大队进行小麦移苗试验,获得亩产小麦1049斤的好收成。
1976年,县农机研究所研制的2BY—4型玉米明沟播种机,在城关公社西秦大队试验7次,一次可完成开沟、点籽、施肥、复土、镇压五道工序,日播玉米80至100亩,可代替32头耕畜,90个劳力工作量。1978年获宝鸡地区科研成果奖,1980年又获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81年荣获国家农业机械部科研成果四等奖。1980年,2BX—1型玉米明沟穴播机问世,获宝鸡市1980年科研成果三等奖。
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后,本县农业科研成果获奖34项。
第二节 工业
本县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晚。六十年代以前,县办工业多为一般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无大的科研项目。进入七十年代后,县阀门厂首先研制出复合钢轧制工艺,以解决本厂钢材不足。1977年又与省计量局、省机械学院共同研制出水泵泵体同心度检查仪,填补了全省泵体同心度检查空白。同时,对引进的302往复式染纱机进行认真研究和试制,并经省、地有关部门鉴定合格,投入批量生产,远销内蒙古、新疆、山西、广西、山东等省(区)。
1981年,阳平东风电器厂试验150×10米环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电杆蒸气养护新技术,经鉴定,获得宝鸡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县科技成果一等奖。次年,马营化工厂研究出从铜酸洗废液中制取硝酸铜、硫酸铜、铜的工艺获得成功,每处理1立方米废酸,消耗费用70万元,可收回人民币678元,年处理废酸300立方米,收回销酸38吨,硫酸60吨,电解铜12吨,价值达12万元,经过鉴定,获得县、市两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3年,县针织厂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共同研制成70D锦纶弹力丝和60D锦纶丝袜两种,1984年在上海华山医院临床试验,对脚汗、脚臭有明显疗效,有效率达87%以上,产品行销全国18省52个县市,并远销香港,获得宝鸡市1985年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县西秦酒厂继1984年秦川大曲获轻工部优质“银杯奖”、陕西地方名酒称号后,1985年又研制成功38°皇后御酒新成果,次年获宝鸡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同年,县水泥厂试用烟煤代替部分无烟煤烧制425号水泥成功,五个月生产水泥5.45万吨,节约无烟煤7575吨,价值达8.4万元,获得县科技二等奖,市科技进步四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