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
佛教相传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创立,又名释教,以博爱普修为宗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入中国。唐代尊信佛教最盛,唐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句。定边县境内传入佛教大约也在唐代。据传说白湾子乡的李达寺即唐朝所建。元朝时在今县城东北10里处建有石坑寺。明朝,今县城之内建有宏法寺、紫金庵、十方禅院等。县境内古寺遗址很多,虽未考证其建废年代,但地名至今犹在。如西南山区的梅寺、寺儿掌、寺咀、寺岭、寺梁、寺沟、寺台、寺坬子、邵寺台、塔儿掌、婚姻寺;东南山区的双峰寺;东部滩区的安寺、官寺等等。
佛教以释迦牟尼为教祖,佛职人员男为僧,女为尼。僧人俗称和尚。和尚住持寺院,尼姑以尼庵为家。县内自明朝修筑营城到清朝雍正九年(1731)设县制期间,为延绥镇西路协镇署治地,统领定靖10堡,时定边设僧正司,统领10堡僧人。古鉴、海怀先后主其事。设县后僧正司改为僧会司,海怀、寂徽、寂常主事。乾隆年间寂元、智勇主事。嘉庆年间园温主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僧会司由少林弟子许华主事,文武全才,尚侠义、喜交结,在宏法寺内设武馆传授武术,本县辛亥革命骨干“十八弟兄”的武艺皆其所传。民国14年(1925),宏法寺被毁,改为兵营,和尚本俊无处栖身,寄居县城中门洞老爷庙内。后本俊殁,僧绝迹。
另有在家中奉佛者称居士,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西南山区盛行,后渐传至县城。居士持长斋(忌口,不食五荤),在家敬佛。姬塬乡高塬山有高姓一家四世为居士,家设佛堂,长年供奉。类似者四乡皆有。20世纪40年代县城字号兴顺诚掌柜贺善禄、二掌柜陈龙章都是居士。
佛教支派同善社于民国10年(1921)传入本县,绅商白秉汉、者生金、郭有伦等为理事,信徒60余人,址设鼓楼南巷,受宁夏总社管辖。盐池县万顺源东家聂瑗为宁夏总社理事,常来定边巡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龙华大会,宁夏总社在银川西塔举办佛事,本县同善社除自办龙华大会外,还派员赴西塔拜佛、施舍布施、以表虔诚。同善社信徒多系当地名人士绅,如苗子信、张子谋、刘润生等,早晚必往同善社诵经拜佛、静坐养性。信徒们有持长斋者,也有持花斋(定期忌口)者。民国16年(1927)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策动下,党员及学生牛化东、黄明等数十名进步人士捣毁了同善社,没收了其产业兴办教育。因其成员多为地方士绅,活动能量大,同善社不久即恢复,直至民国25年(1936)县城解放后才逐渐消失。
白莲教依附佛教、明教、弥勒教混合组成,持长斋。县内只安边及东南山区有过其信徒,为期不久即消失。
第三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其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与佛教、基督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音译,本意是“顺从与和平”。顺从安拉旨意的人即“顺从者”,阿拉伯语叫“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通称。伊斯兰教是信奉安拉为唯一之神的一种神教,反对信多神、拜偶像。在我国,教徒也称安拉为“胡大”或“真主”,称穆罕默德为“先知”、“圣人”,是“主的钦差”、“安拉的使者”。在我国旧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清真教和天方教等,差不多有和世界伊斯兰教一样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西域传》称阿拉伯为大食,并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大食国遣使第一次来华,此即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伊斯兰教在我国自元代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有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柯尔克孜、东乡、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保安等10个民族接受该教信仰。
伊斯兰教的宗旨是:敬畏顺从真主,遵守《古兰经》中的一切命令和禁止。每天赞主拜主,经常记向默默之中,有赏善罚恶的真主,处处事事不敢妄为。孝顺父母,尊重人类平等,不分种族肤色宗教,待人一律平等。怜恤孤儿,周济贫困,同情劳苦大众,对人宽宏容忍,把真主慈悯的财产用来周济同类。办学校,办孤儿院、救济院、医院,为人类为社会服务。爱清洁、讲卫生。在饮食方面,不饮酒,不吃自死动物,不食血、猪肉及凶禽猛兽,以保护健康。在婚葬方面,一切从俭,不浪费财物。中国穆斯林,既敬主顺主,完成天道五功,又爱国守法,搞好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投身祖国建设。归结一句话:“敬主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