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 儿女较多的家庭,在儿子成亲后可自立时,父母分给部分家产让其另立门户,独立生活,称做分家或“另家”。分家通常由父母主持,择吉日约请族(村)中、亲戚中有威望者、邻居、立约人协同主持公道,立约(分单)为据。富裕户较繁琐,贫困户较简单。如父、母早亡,兄嫂抚弟,待其长大成婚后也分家另立。形式同上。其中多数和睦相商,也有为财产争斗的。分家一般不许媳妇参与。
丧葬 本县称作“过事”或“办白事”。旧时仪式特别繁琐,迷信色彩极浓。贫富不等的家庭,举办丧事的规格大不相同。贫困者土葬,柳木寸板棺木,简单埋葬;遇灾荒瘟疫之年,有的草席裹埋,有的陈尸荒野。富裕者多用石葬、砖葬,事先选“风水宝地”构筑石、砖墓穴。此俗兴于汉代,无定河西盛行,近代以无定河东盛行。棺木选择柏、松、榆上等独幅(槐、水桐木料次之)制作,油漆装潢。祭奠出殡,大操大办。古代,境内有用瓦罐移葬死者骨殖或用石板作棺材的⑧。
老人病危,儿女在床前守护。无法医治而亡,子女哀哭“送终”。此时,由孝子拧死一只公鸡,所谓“扭罪”。家属忍悲含泪,自己或请人给亡者洗身、整容、理发、穿寿衣⑨,置口衔线。然后摘门板,铺谷草,将亡者双足朝门停放在谷草床上。
儿孙请阴阳先生写“殃单”⑩,分头向亲朋报丧。入殓叫“盛(音承)函”或“下函”,棺底按北斗方位摆7枚铜线,数条五色线,铺褥置枕,用“腰号”⑾将死者抬入棺内,依中线摆正,抽出腰号分给“孝子”⑿系在腰间。亡者原用铺盖卷放墙头,大门门框上面订“岁数纸”⒀。亲朋邻里帮助搭灵棚,备用物,打墓穴(土葬)。孝子披麻戴孝⒁,节哀协理丧事,所谓“出号”。主要亲朋视看遗容后合盖钉棺,移入灵棚。灵棚挂素幡纸花,棺前设供桌、牌位、香烛纸钱、长明灯、献食、“金银山”、“童男女”⒂等。亲朋闻讯在安葬前一天来“赶事”吊孝,带香、纸、大献⒃或挽幛。亲朋为亡者烧纸叩头,孝子还叩头礼。
若遇夏季丧亡,灵柩不宜久停,即先寄埋于坟茔近处,所谓“偷丧”,家中设灵办事,择日正式安葬。青年少亡只用薄棺,用“偷丧”法安葬,不办白事。
遇亲人十分留恋亡者、家产纠纷、祖坟“山不空”(由阴阳先生根据风水判定)等情况时,有些家庭将亡者入棺后用黄沙埋置于阴凉空室内临时安放,称做“沙”。
婴儿夭亡,布片裹卷送山野,不掩埋。
丧事办1天或3天。事先聘约族中长辈或懂礼仪的干练者当“总领”(总管),主持丧葬事项。规模隆重者,有开祭饭⒄、迎幛⒅、撒路灯⒆等若干旧俗,排场张扬。孝子折腾得精疲力尽,美其名曰“为老人折罪”。旧社会,富贵豪门要请道士和尚做道场,所谓超度“亡灵”。
东区凌晨出殡,城关、西区在早饭后。出殡时铁炮轰鸣,唢呐奏哀乐,长子(或长孙)打破砂锅⒇,长孙(城内由堂孙)肩扛“引魂幡”(21),手撒“买路钱”(22),引导棺木离家,男女孝子嚎啕扶棺相随,送到墓地。沿路家户挂红点火,以“避邪”。安葬时,由“阴阳”定棺木方位,念念有词,“招魂入穴”,土工填土聚坟堆,孝子行跪拜礼,烧纸火(23),哭别亡人。
农村凡遇丧事,众人热忱帮办。诸如掘坟穴、抬棺木、采办物品、缝制丧幛丧服、帮厨挑水做饭等,一呼百应,各尽义务。一家有事,众人帮扶,习为传统。
办丧事时,一般食饸饹、油糕,家境好者设五簋或八碗酒席。
安葬后还有“复三”、“祭头七、二七……”、“祭百日”、“办周年”、“完周年”等形式,旧时孝子守孝3年,着素服白鞋,春节贴黄、蓝色对联,“规矩”甚多。
50年代以来,丧事逐步简化,封建迷信的礼仪多被废除。国家干部、工人去世后,由机关同事协助安葬,召开追悼会或吊唁仪式,来宾赠花圈挽联,戴黑纱白花,致默哀。80年代以来,旧俗回潮,一些富裕户或干部大办丧事,以示“荣耀”。至今有增无减。
坟会 旧时,县内城乡许多大宗族立有坟会。即在寒食或清明节,由族中长辈(或公举会长)聚合同宗男丁到祖坟(也称老坟)墓地共同祭祖,焚香烧纸叩头。礼仪毕后,将作祭品的干烙(或油饼、馃献)、肉块分给参加祭祀者,每人一份,名为“吃坟会”。届时老幼皆去,盛况空前。费用由祠堂公地或坟会地收入项下支出。农村的供品称作“喜份”,即由上年清明节以来一年中娶媳妇、生男孩的人家蒸献卷或献馍,祭毕分食。还有做一担黄酒挑到坟地给大家喝的。过去不准女孩参加。但新婚媳妇需去“认祖”叩头。60年代以来,特别是“破四旧”以后,多数村庄已无此俗。近年,东区申家沟、新庄和西区个别村庄恢复此俗。
①换亲、转亲是旧时贫苦人家无力正当婚嫁时所采取的一种办法。换亲是两家互以儿女与对方婚配,不计彩礼。转亲是三家或多家相转婚配,均不问儿女愿意与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