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神木县社会福利(3)

2012-5-19 10:12:5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第二节 赈灾救济
    一,灾害救济

    历代开明帝君,大都比较注意体恤民情。特别每遇天灾荒年,或下谕免征税赋,或钦差大臣散粮放银,总要“恩赐恻隐”一番。据道光《神木县志》“恤政”篇记载,本县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十九年(1839)的82年中,9次大灾,共散发赈银、抚恤银259788.39两;散发本色粮(粗粮)11463石;减免税赋1~9成不等。至于一般灾年及平常年景、均由县衙所属常平仓、社仓、义仓粮解决。但是“普被之泽”并非无穷,本来统治者的“恩泽”只是为笼络安抚民心,加之贪吏从中侵吞,百姓实受之“恩”更是所剩无几。所以到处都是饥民嗷嗷待哺,殍尸遍及道旁的惨景。及至民国期间,赈灾早成军阀、贪官饱囊肥己的良机。民国三十五年(1946)本县也有24000元的救济发出,然两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县城仍然发生饥民抢粮事件。
    人民政府一贯把救济灾民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1936年神府特区政府刚刚诞生就遇冰雹灾害。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一方面抽出300元(银币)急救特贫灾民,一方面组织互济会,发动群众募捐互济,自救渡荒。1947年先旱后冻,全县遭受空前灾害,但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不仅大大减轻了灾荒带来的危害程度,而且还支援了解放榆林城的战役。建国后,赈灾救济一般以民政部门为主,配合有关部门组成救灾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下设救灾办公室等机构开展工作。1949年至1983年34年中,全县经历粮食减产60%以上的大灾11次,局部灾害则每年都有。政府对灾区人民,不仅减免公粮,而且及时调粮拨款,组织生产自救,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基本做到灾而不荒,饥而无殍。1955年,全县受灾面积1797314亩,受灾人口174072人,政府发放救灾款40万元,调用救灾粮1514.83万公斤,组织生产自救增加副业收入520万元。1960年以后连续3年遭灾,受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3%。政府在财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除拨大量救灾粮、款外,组织生产自救收入6128.4万元,发动群众筹集干菜、薯干等代食品782.5万多公斤。
    1965年,全县遭受特大旱灾,入夏后200余天未下饱雨,地于过尺,禾不吐穗,秸草无收。在中央、西北局、陕西省委领导下,又有黑龙江、河北、青海、甘肃等8个兄弟省市的支援,拨救济款124.4万元,以工代赈款67.4万元,抗旱经费18万元,救济粮1520.5万公斤,其它食品345.5万公斤,棉花2.45万公斤,布票6.6万米,及时运往灾区发给群众。此外,县内也筹措互救粮食31322公斤,山药282433公斤,饲草6.5万公斤,使灾区人畜安度荒年。70年代以来,人民抗灾能力显著提高,人民政府除拨少量救济粮款外,主要采取口粮贷款和返销供粮的办法解决灾区人民的困难。
第三节 扶贫、保养、抚养
    扶助农村人多劳少的特贫户、困难户,是社会救济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清朝以前,国家从无专款发放,仅靠地方捐募,实行小范围内的施舍、养济。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县城设养济院1处,“额设孤贫十八名,每年请领口粮、花布银六十六两四钱八分一厘”;设收养局1处,“每年收养贫民二十余名,或三十余名不等”,“每口每月给钱一百八十文,小口减半”;设“漏泽园”1处,专门收养乞丐。民国时期,县财政每年也有养孤救济支出,但数量很少(400~24000元),层层克扣,作用甚微。大多数伤残孤老及困难户或以乞讨度日,或逃难外流,有的甚至饿冻而死。
    解放后,特别是建国以来,本县每年用于社会救济事业的经费,占全部财政支出的4.4%。此外,还发放棉花、布匹、衣帽、被褥和粮、肉、食品,及时解决上述救济对象的温饱问题。1958年公社化后,农村生产大队对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社员实行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即“五保”)制度。县城办起敬老院1处,使鳏寡孤独及病、残者得到生活保证。据统计,全县“五保”对象1979年为525人,其中孤老472人,孤幼53人;1986年为303人,其中孤老302人,孤儿1人。县城敬老院有工作人员1名,收养孤老7人,孤儿1人。人民公社、街道、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及社员群众,包干负责为五保人员担水、拾柴、烧火、扫院,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1984年县民政局又筹建一处残、哑青年福利工厂,安排3名残、哑青年就业。太和寨乡张家沟村一位双目失明的老汉刘怀成自编一副对联,说出了残疾孤老及贫困群众的心里话:
    柴、米、油、盐人民政府都想到
    衣、食、住、行干部群众常关心
    横眉是:社会主义好!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2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