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旗地区在男女婚嫁上,古今差异很大。旧时均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所以有“指腹为婚”的,也有“奶头结亲”的。近亲婚姻非常普遍,男女青年没有半点婚姻自由。在完婚过程中,用封建礼教和迷信一套进行。建国后,从提亲到完婚,大致经过青年男女遇面、看家订亲、议话行礼,办理登记手续、贺喜回门等过程。
吴旗人口居住分散,一般先由介绍人疏通,经过男女双方老人商定后,方可确定是否联姻。双方家长,儿女均同意后,女方首先到男方家“看家”,看其田宅、牲畜等家庭景况,若女方同意,再由介绍人主持订婚。订婚时,男女双方交换信物,俗称“接把柄”,并讲明彩礼数目。女方往往向男方提出一些其他要求,如结婚时需有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等。家长为儿女择亲时,多以对方家庭人口、自然条件、经济收入、人缘关系、人品才能诸方面权衡。旧时对男女属相是否相和有许多迷信说法,如“白马怕青牛,龙虎一旦休,鸡猴不到头”。“若要富,蛇盘兔”等,新社会人们不再考虑这些。介绍人多以男女双方家庭经济状况,性格特征诸方面是否相称着眼,有替双方负责的义务。
议话,也叫行礼,是联姻过程的一大仪式。男青年由介绍人及家长陪同,带一只宰杀的羊、烟酒等物到女方家后,女方请女子的外家、家门(户族)及主要亲戚相聚,叙情话亲。双方男女及家长当着众亲友的面交付彩礼,讲定女方所索要的衣饰,家什和女方主要陪嫁物,并由男方事先选定过门的日子通知女方。
办登记手续,这是确定法定婚姻的一项程序。只要男满22岁、女满20岁时,就可持本村民委员会介绍信,在女方所在乡政府办理结婚证书,并将女方户口同时迁到男方。旧时只要订亲后,即可迎娶。
过门(即贺喜),这是婚礼程序中最隆重的仪式。旧时由阴阳先生选一吉日(即新娘娶到家的那天,称“下马”日子),新时不用阴阳,多订在冬季农闲时,迎亲日子一定,男女双方准备茶饭,事先面请诸亲友。
娶方在吉日的头一天,起程到女家。娶亲队伍由介绍人、代事人、娶人婆姨(一已婚妇女,多由新郎的嫂子、婶娘充当)、拉马人、驮箱子人及一班吹鼓手组成。未起程前,新郎先要骑一下“媵马”(新娘骑乘),叫“压马”。媵马要用未阉的公马、公驴充当,有时也用公骡子。
娶方到女家,女方大门外备迎客酒菜,一主持斟酒,并说“×家亲戚一路辛苦,在此歇歇脚,为你看酒!”等寒暄语,娶方有一声“答礼”即可。主人将客人引入住宅,安排妥当,然后进行“拦门”。拦门即摆上酒宴,由女方管事人将来者一一问清与新郎的关系后,表示认识。然后喝汤(吃有汤的铪饹)、坐席(喝酒、吃饭)。
第二天共吃三顿饭:茶馃、喝汤、坐席,中间进行“宾摆”。宾摆由男女双方主事人交接女方陪嫁物和女方亲友的贺礼,女方多为女子陪衣箱、衣物。经清点入箱后,要上锁,以备运往男家。锁箱前女方父母(或其他长辈)要往箱内放“撒箱钱”。放入后,男方得放入二倍的钱,钱数由双方事先商定,多少古今不同,现在女方一般放10~50元不等,男方20~100元不等。撒箱钱多少的原则是:既显富贵、大方,又不难为亲戚、伤了和气。
出嫁前,新娘要“拔脸”,梳洗打扮。接着就做上路的准备。双方俱备鞍马,男方要请女方家门、族人、亲戚“送人”(到男方家作客),还要向新娘父母呈交“离母衣”,请“搂马人”(即一路保护新娘的人,一般由新娘的兄、弟、父辈中强壮男子充当)。
新娘“上马”是出嫁女子最隆重的仪式。鼓乐鞭炮齐鸣,搂马人面南而立。新娘在厨房由双方伴娘穿“媵衣”、搭蒙头。当一切就绪,女方管事人高声宣布新人上马后,搂马人将新娘从炕上抱起,一直放到马背上(新娘从上马到“铺床”前这段时间脚不能沾地)。新人一上马,迎亲队伍浩荡起程。陪送新娘的二位送人婆姨一般为新娘的姐姐、姑姑、嫂嫂等,其次是女方外家、姨家、姑家亲戚及本家爷爷、兄弟和族中各辈人。送人的人数是娶亲人数的二倍左右。
迎亲往返的路上,凡过大小庄头,要鼓乐齐鸣,庄头的人要在大路边上支起桌子,摆上酒、水款待,称“接路”或“挡路”(事先请好)。客人中多有人喝点水,以解路途劳渴。
在迎亲人马未回以前,男方一切准备就绪。洞房要“订帐”,门首用红线牵挂彩布。订帐后除新郎外一切人不许入内。订帐过去多用阴阳先生,现在不用了。新郎要向自己的外家“讨花红”(即贺礼。女外家给外甥女陪全铺全盖,男外家给外甥陪被面),将讨来的“花红”斜搭在左肩右腋下,若两匹以上者可交叉搭在肩上(新郎搭花红称“挂红”)。旧时院中正面桌上焚香,供已故祖宗三代和土地神的灵位,灵牌插在一盛米的大斗中(称“宝斗”)点上红烛,以备迎客。新时只在桌上摆上花瓶,结婚证书、婚礼程序单等。大门外设一张条桌,摆上酒菜,称“拦门桌”。院中某一角为吹鼓手放一堆炭火(夏天也放),一则可供应开水,再则也显得红火热闹。
迎亲队伍讲究黄昏回来,称“麻媳妇”,两支火把在村外迎接,院内外灯火通明,鞭炮齐鸣,主人将客人的骑乘及所有携带物接住,管事人高声应酬来宾,来宾要答礼,表示人马到齐。新娘一直骑马入院。这时院正面桌前由管事人高声呼请介绍人、所有来宾及男方亲友就位入座,并“看盅”(即敬酒,只是一种礼节,一般没人喝),宣布亲人“下马”。新娘下马后,与新郎面桌并立,旧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后,新郎怀抱宝斗入洞房。60年代后,多不拜天地,一度曾向毛主席像致敬,现在多按婚礼程序进行,如介绍人讲话,宣读结婚证书,互佩红花等,最后新郎新娘各持花瓶,脚踩毛毡并排前进,前面一人“开路”,打开洞房门,新郎新娘同时入室,男女不得抢先入内。旧时多为“抢帐”,即男女争先入室,先入内者将意味着为家庭的主宰。这时其他人一律不准入内。窗外嫂子、奶奶们用馍馍将窗纸打破,旧时意求早生贵子,现时虽有打窗纸这个习惯,但对早生孩子的观念淡漠了。
对女方来宾的第一个礼节是“拦门”,拦门的含意有二:一为来宾洗尘,二是清点来宾中有无不合规定的人员。来宾只能是新娘的外家、姑家、姨家及同族家门,其他外姓一律不接,若女方属小户人家,邻里中的外姓送亲要事先告知男方,否则有可能当面给难堪,甚至劝其离席。拦门时,摆上酒宴,来宾由男方外家一人陪坐,所有来宾同席共饮不限人数,首坐由介绍人居中,儿女外家侧坐,其他人等按辈数依次入座。酒为实用,菜肴有实用的,有虚设的,其区别是素者实用,荤者虚设。席中斟酒就绪,新郎作揖问候,方可开饮。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