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
|
|
2011-9-28 21:27:5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明代以后的一些著作,在记述唐宋散关时,常要加上“大散岭”或“大散岭上”的话,如《明一统志》载:大散关“在县南五十二里大散岭上通褒斜。”这主要是当唐宋时只有一个散关,所以只记“在县西南五十二里”即可。而南宋以后却有两个散关,且相距不远,仅举里程就区别不太明显。特别是二里散关是当时实际使用着的散关,不加区别就更容易相混。于是作者就在前人“西南五十二里”的话后,又加上“大散岭上”的话。实际上“西南五十二里”和“西南五十二里大散岭上”,是一个地方。这是因为元、明、清以来,再没有新建过散关,所记“西南五十二里”只能是西南五十二里处的唐宋散关,不会另有别的,至于“大散岭上”,那却是一个相当大的范围。究竟它在大散岭上的什么地方?还要用距宝鸡“五十二里”的里程来约束。不是大散岭上的所有地方都是大散关。 综上所述,散关设于西汉,废弃于明末。先后有四个地点:汉关在益门镇附近。南北朝时移于清姜河成东北流向的方位。唐关又南移至观音堂西二里处。南宋时金人另设二里散关与唐关相对峙。此二里散关后来成为元、明时代的散关。亦即现今的散关遗址。历史上的这四个散关,其地点虽有不同,但都在清姜河畔的南北交通孔道中,其防守作用则是相同的。 注:抗金名将吴玠,宝鸡民间称其为“大王”。《宝鸡县志·词祀》载:“宋吴公祠,在益门镇。祀宋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节制陕西阶成等州少师涪王,谥武安吴公。俗号大王庙。”所以宝鸡县境以“大王”为名的庙、山名,是因吴玠而得名。 (作者:李仲操副研究馆员 原宝鸡市博物馆馆长。)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