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29:5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成化九年(1473)冰厚五尺,间以杂沙,有青、红、黄、黑四色,时年大饥荒。 万历六年(1578)夏雨雹。 十六年(1588)夏大瘟疫,秋又连阴雨,秋稼收成微薄,时年大饥荒。 二十三年(1595)雹雨伤麦无收。 四十年(1612)十一月,西北暴风吹断树木,吹起屋瓦。 四十四年(1616)飞蝗遍地,大饥荒。 泰昌元年(1620)大饥,十岁孩易一斗粮。 崇祯七年(1634)大风拔木,大饥,粮食昂贵。 十二年(1639),蝗虫自东至西,吃光禾苗。 十三年(1640),蝗蝻增生,又把庄稼吃光,两年遭虫灾,时年粮价猛涨,斗粮值白银一两。 十四年(1641)春,全县饥荒极惨,百姓相食,饿死者十之六七。绝户甚多,死者竟无人殓尸,这次由虫引起的灾害是本县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饥荒。 清 顺治二十年(1681)八月,秋田作物是十余年间最好的长势,但十二日冰雹突降,大如弹丸,县内辛村、曹村等地南北宽5里、东西长10里的庄稼遭到特大损失。 四十八年(1709)四月初九,遭冰雹,夏田作物被损。 五十四年(1715)五月初四,遭冰雹。 五十七年(1718)三月十一日,遭霜灾,夏田作物伤害很大。 雍正元年(1723)正月十八至二十三日,降大雪。 六年(1728)大瘟疫。 嘉庆十一年(1806)大饥荒。 十二年(1807)南山虫灾,食禾根。 道光二年(1822)遭冰雹。 十五、十六年(1835~1836)霜灾,饥荒,百姓吃糠草度命,饿死人甚多。 二十六、二十七年(1846~1847)遭饥荒。 咸丰六年(1856)七月,蝗虫又生,本县百姓捕捉驱逐。 十一年(1861)七月,又遭瘟疫。 同治六年(1867)五月,全县儿童普遍患腹泻病,病亡无数。 光绪五年(1879)五月初,遭蝗灾。 八年(1882)四月十一日,暴雨挟雷电从渭北入境,冰雹大如拳、小如李,从司竹阿岔村蜿蜒向南,入赤峪乡,伤害夏田作物3万余亩,打死牛马2头,暴风吹断树木无数。 二十七年(1901)大瘟疫,死者无数。 宣统三年(1911)七月,雷电击坏县第一高小校院内古槐和县城演武厅(少年武童考试之处)房顶脊兽。 民国 5年(1916)9月15日,午后雷电并起,屋顶脊兽被击落。秋田作物损伤大半,牛马等家畜受惊不止,路人躲避不及者被击伤头颅。重灾区西自终南,东至涝河。 20年(1931)夏麦被虫伤害无收,沿山一带全家饿死或举村逃之甚多。 21年(1932)南风怒号,县西及哑柏一带,麦豆干死,无收。东南、东北亦因毒风摧残,禾苗变色,收成甚微。 32年(1943)7月,特大冰雹,雹大如拳,,持续时间长,玉米、棉花等被砸光,飞鸟砸死遍地,神灵寺一带受灾最重。 35年(1946)夏、秋连遭冰雹。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9年5月22~24日,深山区的板房子公社连降大雪,出现霜冻。受灾无收的农作物面租0.83万亩。 1959年4月20日,正在拔节孕穗的小麦,被冰雹砸得颗粒无收。这是柿园堡的二类麦田受灾无收的情况。 1959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20多天全县连降暴雨,部分地区遭受冰雹和洪水袭击,风力8级,雹粒大如鸡蛋。受灾玉米1.9万亩,棉花0.97万亩,油料0.04万亩无收;吹坏树木849棵;吹倒和洪水淹没草房643间,瓦房7间,受灾农户357户。 1962年4月3日全县霜冻,小麦受灾29万亩,占总面积的78%。 1981年7月24日下午5时50分~6时30分,终南、集贤、九峰公社遭受冰雹袭击,冰雹颗粒直径1~2厘米,持续40余分钟,范围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3.5公里,接着8级狂风交加。秋田受灾2万亩,重灾28个生产队8669人;轻灾54个生产队8396人;狂风、暴雨吹走小麦204.4万公斤左右,大树倾倒砸坏房屋56间,大风卷走草房28间。死3人,重伤3人。 1983年8月31日下午6时40分~7时30分,楼观、就峪、集贤公社遭暴风雨及冰雹近1个小时的袭击,风力7级以上,雹如鸡蛋。接着洪水漫田,农作物受灾1.2万亩,损坏房屋25间,树木1700余株。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