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的其它自然灾害有冰雹、霜冻、大风、连阴雨和干热风等。 冰雹 地理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地多于平原。危害程度,东部重于西部,平原重于山区。历年冰雹最早出现在4月3日(1961),最晚出现于10月9日(1967)。1952~1979年降雹44次,最多年6次(1971),有7年没有降雹,占统计年的25%。 霜冻 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以晚霜冻危害为主。自1957~1979年有8年出现过霜冻,平均约3年一遇。1959年5月20日降大雪,因雪后突然放晴,温度骤降,使正在灌浆的小麦受害6万亩,其中近3万亩无收成。1962年4月霜冻使得28.9万亩庄稼受害,其中小麦占17.5万亩,冻死面积达2万亩,严重冻害4.8万亩。 大风 年年出现。特点是山区比平原多而大,但危害小。1961~1977年山区出现大风741次,年平均为43.6次,1957~1979年平原出现92次,年平均4次。 干热风 多出现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高峰期在6月上旬,持续日数最多6天(1964),一般在3天以上。 暴雨 多见于夏秋季节。山区比平原次数多,出现早,但雨量小,持续短。据1960~1978年19年降水资料统计,平原出现暴雨13次,山区29次。大暴雨约25年1遇。 还有雪冻、瘟疫、虫灾、兽害等亦时有危害。 史载的主要其他灾害: 西汉 元鼎二年(前115)大寒,雪深5尺,民多冻死。 元封二年(前109)大寒,雪深5尺有余,鸟、兽多被冻死,牛马等家畜受冻蜷缩成团,人被冻死者十之有三。 东汉 初平四年(193)六月雹雨如斗。 东晋 永和十一年(355)虫灾。蝗遍地,禾、草被吃光,使牛马相互食毛,是年大饥荒。 北魏 太和三年(479)七月大霜,禾、豆尽冻死。 西魏 文帝大统三年(537)大饥荒。 唐 贞观十年(636)二月,遭大瘟疫。 咸享元年(670)遭冰雹,伤害农作物面积较大,大饥荒。 开耀元年(680)七月,干霜,大饥荒。 永淳元年(682)三月,虫灾。 开元二十年(732)五月,遭大风冰雹,大部分地区麦子无收。 广德元年秋(763)粘虫伤害庄稼。 二年(764)秋又遭蝗灾。 元和七年(812)夏,遭蝗灾。 九年(814)大饥荒。 大和七年(833)夏遭蝗灾。 中和三年(883)大饥荒。 晋 天福七年(942),蝗灾。 宋 淳化三年(992)九月,大雪,伤庄稼青苗。 大中祥符九年(1016)八月,大饥荒。 天圣五年(1027)旱,蝗灾。 明道二年(1032)蝗灾。 金 贞祐四年(1216)五月,大蝗灾。 元 至正十九年(1359)蝗虫吃尽庄稼、草、树叶,飞起遮蔽日光,路上难以走人。时年大饥荒,百姓捕蝗充饥。 明 永乐九年(1411)七月,瘟疫流行,死亡人无数。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