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9-25 20:28:3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周至旱灾的原因:一、自然降水量水汽输送靠高空偏南气流,冬春季受变性的干冷气团控制,多风、少雪雨;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招控制,少雨干旱。二、自然降水量和河川径流时空分布不均,50~60%的降水量集中于作物成熟期,少水期往往发生在作物最需水期,自然形成了供需矛盾。三、特大干旱约30年为一周期,干旱约6年为周期,季旱年年都有,尤以冬春旱、伏旱出现最多。现就史料记载的主要旱灾记述如下: 西汉 惠帝五年(前190)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水绝。 东汉永元元年(89)天凉少雨,麦根干枯。 兴平元年(194)大旱自四月至七月,粮无收,白骨委积。 西晋 太康元年(280)春旱,小麦收成甚微。 元康元年(291)大旱。 永嘉三年(309)五月大旱,河水皆竭。 东晋 建武元年(317)七月大旱。 太宁二年(324)正月至四月大旱。 义熙十一年(415)特大旱,池水俱干。 西魏 大统二年(536)大旱,饥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 隋 开皇十四年(594)八月大旱。 唐 贞观二年(628)六月旱,蝗灾。 开耀元年(681)七月,旱、霜连灾,是年大饥荒。 大历元年(766)大旱,自二月至六月无雨,历时150多天。 贞元元年(785)春,大旱,麦苗枯死,八月继续干旱,本县大部分井水竭干。夏又加蝗灾,本年大饥荒。 大和元年(827)旱。 后晋 天福八年(943)旱,百姓流徙,饥者盈路,饿殍尤甚。 宋 淳化元年(990)正月至四月无雨。 大中祥符四年(1011)五月旱。 天圣五年(1027)十一月旱,蝗灾。 熙宁九年(1076)旱。 元丰二年(1079)春旱,麦收微薄。[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