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栎阳城遗址保护标志
历史概述
古栎阳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60公里的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地处石川河与清河汇夹之地,北依荆山,南眺渭水。早在五千年前,这一带森林茂密,气候温润,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同大自然作着艰辛的斗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今石川河沿岸的义和、南康桥、菩星、康家等仰韶文化遗址就是有力的证明。
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古栎阳北边的荆山,留下了荆山铸鼎的传说。商代末年,周文王为断芮(今陕西大荔朝邑镇东南)虞(山西平陆县北)之讼,开辟了岐山至芮虞的道路,这条古道经过古栎阳,使这一带得到了进一步开发。西周时期这里地处京畿之地,是镐京(今西安市西南)东北方向通往今山西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周王室理想的畋猎之地。春秋时期,由于这里“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交通十分便利,关中早期城市栎邑就在这里形成了。那时候,秦晋两国在岐芮道上进行了频繁的争夺战。公元前562年,秦攻取了晋国的栎邑(即栎阳)。
战国初期,魏国乘秦国内乱之机,夺取了秦国的河西(黄河与洛河之间地)之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后,立志收复河西之地,于前383年在栎邑修筑了栎阳城,将国都迁到栎阳,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展了对魏国的军事反击,初步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公继承了他的事业。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诸国中最先进、最富有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50年,商鞅在栎阳第二次颁布变法令,将国都由栎阳迁往咸阳。栎阳作为秦国的都城只有34年,这一时期秦国正处在由弱变强的时期,所以栎阳在我国都城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栎阳也因商鞅变法闻名遐尔。
献公十一年(前374元),置栎阳县。自前350年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之后,栎阳县仍不失当年繁华。它是咸阳陆通三晋的必经之地,是关中的交通枢纽。东西往来的商人多经于此,所以商业比较发达。据《西安古代交通志》载,当时由咸阳东行,经高陵、栎阳、重泉,至临晋的蒲津渡过黄河,向北可达太原、上党。秦对赵作战,走的就是这条路。秦并天下以后,这条路成为秦代东北干道,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归来时,就是经此路返回咸阳的。孝公迁都咸阳后,栎阳的宫殿作为秦王的行宫得以保存,这是一百多年后司马欣、刘邦在此建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时的栎阳县管辖着今天的临潼区渭河以北和阎良区在内的大片土地。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公元前246——前236年,秦国用韩国水工郑国凿郑国渠,其中段沿荆塬由今三原县境东流入阎良,绕断塬而北,至汉太上皇陵(万年陵)以东横绝石川河,并纳其水,又东出阎良入富平。郑国渠修成后,栎阳县北部的许多土地得以灌溉,这为栎阳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栎阳的制陶业和冶制业十分发达,经专家考证,栎阳是当时秦国一处重要的兵器工业基地,不仅有工官,而且有左右工室,规模极其宏大。1963年遗址区内的官庄村出土了一件铜釜,内装8枚金饼,经专家鉴定,含金量达99%,为战国晚期秦国货币,可为栎阳商贸繁荣之一证。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政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时任太史令的栎阳人胡母敬,精通古文字,参与了将大篆省为小篆的工作,作有《博学篇》七章,为统一文字作出了很大贡献。
汉王元年(前207年)十月,曾盛极一时的秦王朝被强大的的农民起义军灭亡了。次年正月,项羽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大封诸侯,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同年八月汉王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败雍王章邯。司马欣迫于威势投降了刘邦。十一月,刘邦正式建都栎阳,拉开楚汉战争的序幕。刘邦令萧何辅佐太子,坐镇栎阳,征集粮草兵卒,及时运往前线,以供军需。栎阳成了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大本营,经过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消灭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今山东定陶)汜水之南即皇帝位,从谋臣娄敬的建议,入都关中,以古栎阳为临时都城,直至公元前200年才将国都迁往长安(今西安市西北汉长安故城)。
公元前一九七年七月,太上皇刘煓崩于栎阳宫,十月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今阎良北之荆山),并设万年县以奉陵寝,治所在栎阳城中。汉景帝五年(前152年)修东渭桥以方便长安与栎阳间的交通。尔后栎阳又成为西汉政府北上出击匈奴道路上的重要驿站。前95年,汉武帝采纳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开凿了白渠。引泾水,西起泾阳谷口,尾入栎阳(武屯镇东),全长200余里,灌田4500余顷。白渠由谷口流至泾阳石桥分为南北两大干渠。南白渠又分为上、中、下三支,北白渠、南白渠的上、中两支使得栎阳县的全部田地几乎都得以灌溉,加上赵过“代田法”和三脚耧的推广普及,栎阳成了关中的产粮要地。
新莽元年(9年)改栎阳、万年为师亭、异赤县。东汉光武帝元年(25年),将师亭、异赤二县合并,复设万年县,县治仍在古栎阳。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西迁,经蒲坂津、栎阳、高陵道至长安。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互相攻杀,长安一带变为屠场,人民死伤无数,栎阳城遭到严重毁坏。西晋时爆发了“八王之乱”。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遣将伐司马顒,司马顒集团发生内讧,长史杨腾斩其将牵秀于万年。这次兵祸和以后的“刘厥起义”,使得栎阳故城更为残破不堪。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和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年),先后分万年地置障县(今临潼交口)和广阳县(今临潼栎阳镇)。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万年、障县并入广阳,将县治由今栎阳镇迁至古栎阳。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道教、佛教的发展时期。栎阳孕育了玄高、寇谦之两位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宗教人物。栎阳县域内也有大量的宗教石刻遗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