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宜君县传统习俗(2)
2011-11-21 22:06:4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二、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是本县城乡的最隆重的一个节日。旧时,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庭院,布置内室,谓之“扫舍”。三十日,除药铺外,百业封门,户户贴春联,是晚称为“除夕”。到时,合家团聚,包饺子。同时,献饭祭祖、焚香“祀神”。初一黎明,男女老少,更换新衣,鸣炮迎春;先给祖宗烧香,再给长辈“磕头”;长辈为了表示关怀,给年龄小的晚辈送压岁钱。邻里之间少者相伴。上门为各家长辈“拜年”(俗称磕头)。接着,家家户户吃饺子。此后,锣鼓喧天,演戏、耍社火、扭秧歌,直至正月十五。
    建国后,为欢渡春节,广大农村和城镇机关在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年货、家具、衣料。除夕,依然贴对联、包饺子、放花炮、张灯结彩,但废除了烧香焚表、敬神祭祖、终夜守岁之习。大年初一,乡友邻舍登门拜望、老少见面,互致问候;师生师徒多以年画、贺年片相赠;当地政府、驻军、人民团体、农村普遍举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青年男女开展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活动;共青团、少先队也组织青少年为烈军属、“五保户”担水、扫地。正月初二后,人们携带糕点、罐头等礼物,走亲访友,谓之“出年门”。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家家门前悬挂五色彩灯,群聚街头,争放鞭炮,赛灯观火。有的村镇耍“社火”、走“蕊子”、踩“高跷”;有的跑“竹马”、行“旱船”、耍“狮子”、舞“龙灯”,尽情欢闹,深夜方散。出嫁的女子须回婆家。黄昏时,先向祖坟“送灯”,然后,点亮家中各种灯具,谓之“驱虫害”。为取团圆吉利之意,是夜户户煮食元宵。
    建国后,闹元宵习俗更盛。政府常常组织“社火”、“烟火”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灯会”、“灯展”,开展灯谜竞赛和文艺调演活动。
    清明:旧时,到祖坟前设祭祀,然后整修坟墓,除去杂草,添以新土,在坟顶压纸,以示后继有人,称作“上坟”。
    解放后,学校、共青团组织普遍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陵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机关、学校、工厂多在清明前后组织春游,农村群众外出游览者也日渐增多。
    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旧俗,这天清早,家家要在门口插艾蒿,吃粽子;午后,煎蒲艾及百花汤沐浴,饮菖蒲雄黄酒以祛除疾病,人人使用丹砂、雄黄涂抹耳鼻,用以祛虫,并系带用棉布和丝线绣成的各种形状的香包。香包内放丹砂、雄黄及香料。现在,由于人们觉悟提高,科学事业发展,封建迷信思想不断得到清除,但在这天仍然吃粽子,并采集百草、艾蒿,将其妥善保存,备以药用。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过去,已婚女子第一年这天必须回婆家过节。至夜,当明月从东方升起,家家庭院摆设香案供桌,献糖饼瓜果,全家人一起拜月、祭月、赏月,后将祭品分给家人。如有人不在,得将所分部分留下或寄去。现在,仍有赏月之习,还讲究在节前用月饼馈赠亲友。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叫“重九”。旧时,官绅士人往往在此日结伴登高,设宴饮酒,赋诗抒怀,称为“重阳节”。民间则以糖、软米、大枣做糕。表示“步步登高”。现在,登高之俗已少见,吃糕之俗尚有。
    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凌晨,户户用米、豆、豆腐、菜、粉条熬煮成臊子,放入汤面条之中食之,称做“腊八面”。除自食外,邻舍之间还相互赠送。有的人家还用臊子面喂家禽家畜,以期槽头兴旺。现在,食用“腊八面”的风俗尚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