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长武县民间丧葬习俗与社会习惯(1)
2011-11-15 13:10:49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传统民俗视50岁以上亡故为老丧“头顶揭天”,“昊天罔极”。葬礼庄重、肃穆。从寿终至除服,有小殓、择吉、大殓、成服、献奠、宴酬、礼祭、诵经、归窀、祭期等礼仪规程。
    小殓,病人弥留之际,儿女不离身旁。由年长者为病人剃头、洗脚、净身,然后,裹衣衾、穿寿祜衣(俗称老衣)。穿着有五、七、九件之分,视家庭情况而定。咽气后,将死者抬置木床,系“绊脚绳”,以素纸覆面。停丧待葬称殡。床前设香案,点香化纸,孝子哭泣忌出声。
    择吉,请阴阳先生选择墓地“勾穴”。依据亡人生辰八字和寿终时手掐时刻,确定葬期和归窀时辰。书写丧联,悬挂纸幡(俗称出纸),制做丧告(讣告)。旧时,子孙后辈只署男性,过继或承嗣每有争议。出丧告之前,必须协商确定。主家差人向姻亲、里邻报丧。请亲邻打墓(修墓穴,打洞称黑堂,富户用砖箍墓),需延时三日挖成。停丧期间,亲邻登门吊唁化纸,帮助备办葬事。
    大殓,请娘舅家(老外家),化纸吊唁,瞻仰遗容后,遗体方能入棺,俗称“盛殓”,在棺内撒五谷杂粮、铜钱等,谓之生死有禄。盖棺时,孝子及其亲属围棺哭泣,忌泪水掉入棺内。棺椁,俗称“房”,以松、柏、揪、桐木材质量为优,也有用杨木、杂木的。旧时,受阴阳术士之命,有盛殓后停柩数年不葬者,谓之“厝”。安葬时同样“过事”。父在子亡不得入祖坟,夫在妻亡先寄埋后归葬。人殁在外,灵柩不得进入家门。
    成服,亲属披麻戴孝叫做“成服”。按亲属和亡人的关系,孝子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谓之“五服”。对直系亲属均散发白布孝褂,以示同哀。重孙辈戴红孝帽,称“花红孝”。
    献奠,葬期的前一天为正献日,事主提前邀请家门父子、官傧执事和总管执客,定道士搭醮、定鼓乐班子吹手奏乐。搭设奠灵堂、奠棚、宾棚。献奠当日,鼓乐奏哀,迎献饭祭品。凡五服内的孝子头戴孝帽孝帕,身穿孝服孝衫(缟衣),腰系麻帛,脚靸用白布缦的鞋,手捧丧捧(哭棍),跪草守灵,号啕痛哭。亲朋亦穿白戴孝,捧献糕礼和香纸、蜡烛或金银斗、童男童女、灵魄楼、花圈、牌匾等,前往吊唁。女婿外甥多献猪羊、挽幛等重情厚礼。执事接待,引宾客至灵堂跪拜祭奠。礼簿登记献贡、奠仪。
    宴酬,宾客随到设便筵,吃血条汤泡蒸馍。中午举行“安杯”仪式、以老小外家为主,宾客依辈分就座,轮番进酒上菜,每菜必向灵前泼撒。席间鼓乐连续吹奏乐章,孝子叩头、敬酒,以示致谢。
    礼祭,成规丧事,讲究“礼行三献”、“乐奏五章”。献奠当晚由礼傧导引,五服以内亲属,依次在灵堂行礼“奠酒”。孝子(孤子、哀子或孤哀子)行“三献礼”,亲属行“分献礼”,承重孙行“献茶礼”。礼规有“十拜”、“四头八拜”、“三拜九叩首”等。行礼仪式中孝子、亲友委托礼宾宣读祭文,悼念亡灵,寄托哀思。
    诵经,请醮(道)士设坛诵经。有一天起落醮和三天成规醮之分。屋内设经堂,敬祀“万圣同宫”诸神象,门外栽幡杆、围坛。献奠当日,醮师诵经、游庙、观水,过奈何桥,为亡灵招魂超度,为后代消灾免难。当晚,醮师念经作法,“散花灯”。荷花瓣油灯、花碗二十四只,置于孝子头顶,跪四排六行,意为“二十四孝”。行礼完毕,醮师登上法坛,拍动醒木,呼神唤鬼,祭“十王幡”、“游地狱”,为冤魂饿鬼撒馍渣、纸钱,俗称“撒化弥”。丧事斋醮,为逝者之归葬超脱,求子孙之福泽吉祥。
    归窀,献奠次日归窀安葬。老丧辰时或卯时起柩。由长孝子“摔纸盆”、抱灵牌,意为合法继承者。旧时出葬,无子嗣者,兄弟子侄之间常为嗣承过继发生争执。灵柩置于八抬丧轿,顶端插纸制白鹤,取驾鹤仙游之意。白布数丈拴于轿前,承重孙或孙、子幼小者,手执引路幡先导,鼓乐吹打,僧道诵经,乡邻持铭旌、幡旗列队,孝女两旁扶柩,孝子排行肩拖白布“扯纤”,众亲朋尾随垂泪,依依“送埋”。执事者沿途撒纸钱,每遇十字口停柩路祭。进至坟地时,棺轿围绕墓穴左右各转三圈,停放正中。奏乐、焚纸,孝子跪地痛哭。按既定时辰下葬棺椁,移入“黑堂”。棺盖放置殉葬物,灯、箭、碗、筷等。官傧行祀土礼,阴阳诵封土文,孝子及众亲友封墓起冢。孝子将引魂幡和丧棒插于坟头,止哀并收起孝帕。回家进门需跨火堆驱邪。午间,宴谢亲朋、官傧和总管、执事以及家门父子。葬埋后,孝子每晚去坟茔点灯笼,在门前煨火。第三天“禳园”,孝子绕坟周围左右各转三圈,以慰亡人“入土为安”。
    祭期,从寿终之日起,每逢七天为祭期。三七、五七、七七为重祭日,女婿、外甥等至亲,前往灵牌前和坟茔祭祀。五十天、百日亦为重祭,主家备酒席招待亲友。头周年,孝子、亲友大祭,二周年家族小祭,三周年较为隆重。亲友聚集,主人设筵广待宾客,在祭期或周年时一般人家有修影(神主)、续家谱的,有树立碑纪的。每年清明节,整修坟墓、成茔,栽植柏树,点缀风景,怀念先祖。旧时,孝子三年内不举宴、不看戏,剃头时鬓角留一小撮,表示行孝。三年孝满,方可除去孝服。
    民国时期,丧葬习俗变化不大。凡老丧、正常死亡,家庭宽裕、孝子众多、子孙成才者,都讲究厚葬。一般过三天“全驾事”或两天“成规事”。请阴阳择吉,醮师念经,吹手奏乐,官傧行礼。杀猪宰羊,献供丰盛。设请席、正奠筵席和谢席,酒肉款待。名为安葬老人,实有宣扬后辈之意。缙绅官僚有声望有爵位的家庭,还在奠日当晚或周年期,请有功名地位的官绅,举行成主封神礼,赠显赐孝。在神主(影)牌框的考(男)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最近更新
 
图文阅读
 
陕西景点
 
陕西美食
 
陕西特产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