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10-7 1:22:5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1959~1960年,全县长期不雨,连续出现了两个“百日大旱”,致使农业严重歉收,给人民生活造成暂时困难。政府供返销粮、集体付储备粮、社员互借粮,亦有以衣物换粮者,仍有浮肿病人。 1959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两个多月降雨量为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28%,严重影响春播和夏田作物的正常生长;7月上旬至9月上旬,降雨量仅为历年同期的30%左右,伏旱严重,早秋减产,晚秋绝收;同年11月11日至1960年3月12日,全县无雨,连续干旱121天,致使小麦等越冬作物分蘖少、长势差;从4月1日至7月23日,无雨,连续干旱114天,夏粮减产四成左右,晚秋大部绝收。面对灾情,党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展生产自救,抗旱救灾,使人民群众渡过了“荒年”。 1961年,受旱面积7000亩,成灾3750亩,减产28.7万斤。 1962年,3~6月降水量少五成,呈百日大旱,夏粮减产。 1963年,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严重伏旱,受旱面积76900余亩,成灾47000余亩,粮食减产26328400多斤、棉花21600斤、油料51000斤。 1966年,1~5月干旱,小麦减产。 1967年,7~8月严重干旱,降水量较同期少八成以上。 1968年,5~6月降水量较常年少七成以上,伴有干热风;7~8月干旱高温,晚秋歉收,部分绝收。 1969年,4~7月百日大旱;5月下旬~6月上旬干热风严重。 1971年,6月下旬~9月底,夏、秋连旱,原区秋田绝收,麦播失时。 1972年,9~10月降水较常年少七成半,秋旱,麦播失时。 1973年,6~8月降水71.3毫米,较常年少八成以上,气温高达42℃,河水断流,塘库干涸,水井无水;11月5日至次年1月8日,连旱65天,滴水未落。 1974年,5~8月降水较常年少五成以上;6~8月累计降水92毫米,较常年少七成以上。 1976年,5~8月干旱110天;9月中旬至次年初,再次出现百日大旱。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旱的一年。春、夏、伏持续干旱,出现双百大旱。大减产。 1979年,4~6月、8月上旬~9月上旬、10~12月,降水量较常年分别少五成半、六成、七成半。 1980年,上年10月至是年4月,双百日大旱,夏粮减产。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