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
|
|
2011-10-7 1:22:54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
|
唐贞元元年(785),春旱,无麦苗,至八月,旱甚。 唐贞元六年(790),春,关辅大旱,无麦苗。夏大旱,井皆无水,人渴。 唐贞元十三年(797),关中,四月旱。 唐贞元十五年(799),关中,三月,以久旱,令李献、郑云逵祷于炭谷、秦岭祈雨。 唐贞元十九年(803),正月至七月不雨,秋,关辅饥。 唐贞元廿年(804),旱,关辅饥。 唐大和元年(827),关中,六月以旱放系囚。 唐大和六年(832),六月,关辅旱。 唐大和七年(833),关中,七月大旱。 唐大和八年(834),关中,久旱,诏求致雨之方。 唐中和四年(884),关中,旱,大饥,人相食。 唐天复元年(901),关中,春旱。 唐天复三年(903),自陇而西,迨于褒、梁之境,数千里内亢阳,民多流散,自冬经春饥,民啖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 后晋天福八年(943),陕西旱蝗相继,民流移,饥者盈路,关西饥,饿殍尤其,死者十有七八。 宋开宝元年(968),关西饥,旱甚。 宋开宝八年(975),关中,饥,旱甚。 宋淳化元年(990),正月至四月不雨,凤翔等府、州旱。 宋元丰三年(1080),春,西北诸路旱。 宋元丰四年(1081),凤翔府旱,饥。 宋崇宁元年(1102),凤翔、岐山、宝鸡、麟游、千阳旱。 宋崇宁三年(1104),秦、凤路旱饥。 宋大观元年(1107),岐、宝、陇旱。 宋大观三年(1109),六月至十一月大旱,秦凤连续两年饥馑。 宋宣和五年(1123),凤、岐、宝、陇、千,夏旱。 宋绍兴十二年(1142),不雨,五谷焦枯,渭、泾诸水皆竭。十二月不雨,五谷焦枯,泾、渭、灞皆竭,时秦民以饥离散,壮者为北人所买,城邑遂空。 元大德八年(1304),六月,宝、岐、扶3县旱。 元天历二年(1329),十月,凤翔府各县大旱,大饥。. 元至正十九年(1359),凤、宝、扶、岐等县,春、夏大旱。五月,关中与中原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民大饥。 明洪武四年(1371),三月,凤翔府旱。 明永乐十三年(1415),凤、岐、宝、扶、眉、陇、千、麟游等8县旱。 明宣德二年(1427),凤翔府属县,自四月至七月不雨,田谷枯槁。 明宣德九年(1434),关中,五月至七月亢旱,田苗槁死,人民饥困。 明正统七年(1442),凤翔等府春不雨,田苗枯槁,人民乏食。 明正统十年(1445),五月,关中旱、蝗灾伤,民饥。 明景泰六年(1455),关中,正月以来不雨,四月雪霜,瘟疫死者2000余人。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旱,民外逃,人相食,十室九空。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七月不雨,又遭虫、鼠灾害,禾苗殆尽,斗米万钱,死亡载道。 明嘉靖七年(1528),五月,凤翔郡大旱,人相食,饿死无数。 明万历十三年(1585),从是年起,连续四年大饥,斗米千钱,饿殍载道,哀鸿遍野。 明万历十四年(1586),中原、西北诸处大旱,道馑相望,民不聊生,朝廷发内努三十余万赈之,而困益甚。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关中,自去年六月不雨,三辅嗷,民不聊生,草木既尽,剥及树皮,夜窃成群,兼以昼劫,道馑相望,村空无烟,坐而待毙者十八万人。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七月,全省大旱。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关中,旱饥,十岁儿易一斗粟。 明天启六年(1626),关,五月,三辅旱。 明崇祯元年(1628),凤翔等府从四月至八月干旱,禾苗尽枯。 明崇祯四年(1631),全省旱,北重南轻。 明崇祯六年(1633),凤翔府诸地,夏大旱,秋无苗,民饥馑,食草根树皮充饥,面肿而死者甚多。 明崇祯十三年(1640),秋,全陕大旱饥,十月粟价腾涌,日贵一日,斗米三钱,至次年春十倍其值,绝粜罢市,木皮、石面皆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道馑相望,十亡八九。 明崇祯十四年(1641),凤翔府诸地,大旱,大饥,疫起,居民阁室尽毙,野断人烟。 清顺治五年(1648),凤翔府诸地,秋不雨,冬无雪。 清顺治十二年(1655),凤翔府诸地,春不雨。 清顺治十四年(1657),凤翔府诸地,春旱。 清康熙三年(1664),凤翔府诸地,秋旱,禾不登。 清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免陕西宝鸡县旱灾赋十之三。 清康熙三十年(1691),关中大旱,渭水仅尺许,民饥,取草根树皮屑以食,民死大半,邑里坟墓丛增。朝廷下诏,赐粥免租。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凤翔等府旱。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鸡连旱,菽麦俱枯。 清康熙六十年(1721),宝鸡春旱。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宝鸡大旱,饥。 清乾隆十七年(1752),宝鸡秋旱伤稼,岁饥。 清嘉庆十年(1805),宝鸡等县,缺雨被旱。 清嘉庆十五年(1810),宝鸡等县,因雨泽愆期,收成歉薄。 清嘉庆十八年(1813),宝鸡等县,夏雨泽稀少,秋收歉薄。 清嘉庆十九年(1814),宝鸡等十四州县旱灾。 清道光九年(1829),凤翔等四州属地,本年正、二月暨三月十五(18)日以前雨泽愆期。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宝鸡等县,夏秋被旱,收成屡歉,冬来少雪,二麦又未种齐,粮价昂贵,灾民逃荒外流者甚多。 清咸丰七年(1857),关中,夏大旱,赤地千里。 清同治五年(1866),西安等32厅州县被旱。 清光绪三年(1877),六月,金陵河东岸雨“毛血”,秋大旱,禾未收,麦未下种,斗粟钱二串五百。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宝鸡大旱,饥荒严重,死民甚多,秋旱无禾,麦不下种,诏发努艮赈济。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宝鸡去冬今春雨泽仍缺,二麦多未种,灾情未减。 民国四年(1915),宝鸡,六月旱,至次年八月始雨,渭水先清后涸。 民国八年(1919),宝鸡本年及次年两年春旱,麦豆薄收,每亩仅一二斗,麦价每斗钱三串余。 民国十年(1921),全省复遭旱魃,灾情最为惨酷,全省72县,灾民1243930人。 民国十七年(1928),干旱,本县全年无雨,夏秋无收; 民国十八年(1929),热风时起,全县自春至秋滴雨未降,亢旱12个月,井泉涸竭,河水断流,渭河平时通舟舸,当年河道行车马,多年老树大半枯萎,夏粮收成不到二成,秋粮颗粒未登,赤地千里,遍野苍凉,不忍目睹。地主豪门乘机抬高粮价,斗麦由四五角钱猛涨至二十元(银元)。灾民卖房卖地,鬻妻卖子,换粮口。壮者外逃求生,弱者坐以待毙。草根树皮掘食已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灾民们面黄肌瘦,行步艰难,拖儿携女,白天乞讨于宝鸡街道(今宝鸡市),晚间露宿檐台,不少人口吐黄水,断气身亡,陈尸道旁,无人掩埋,国民政府在西门外(今宝鸡市宝中地址)挖两个深坑,名日“万人坑”,抛尸坑内,任其腐朽。 民国二十一年(1932),大旱,入春始之以霜风,继之以久旱,禾苗枯萎,千里复赤。是年六月以后,又发生“真性霍乱”传染病,群众叫“转筋霍乱泻”。此病传染快、发病快、死亡快,虢镇地区每天死亡于此病四五十人,陈尸遍野,无法掩埋,挖有两个“万人坑”。虢镇当时有段顺口溜:“李四早上埋张三,中午李四又升天。刘二王五去送葬,月落双赴鬼门关。” 民国三十三年(1944),夏不雨40余日。 1955年,2月下旬至7月初,干旱130余天,降水较历年同期少七成;8月出现30余天伏旱,部分秋田绝收。 1956年,秋大旱,9月上旬至次年元月上旬,干旱130余天,降水较历年同期少六成;9月仅降水9.7毫米,麦播失时。 1957年,8月上旬至10月中旬,伏秋连旱;8月、9月两月降水不足50毫米,麦播失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