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眉县民间艺术概况介绍(2)
2011-10-28 23:08:3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耍狮子 民间风俗舞蹈,在营头、金渠等地约有200多年历史,一般活动在农历正月初五至二月初三期间。表演时,由引狮人(称喜和尚或喜神)做武生装扮,手执红绣球,另由两人身披棕黄色狮皮装扮做狮子,先由引狮人手持绣球上场喝彩(道白),念词多系吉利话(如“狮子头上九个宝,一家更比一家好;保佑四季得平安,子子孙孙坐高官”),然后挥动手中绣球引逗戏耍狮子,狮子则张开大口;或跳跃或腾扑,直取绣球。表演形式主要有:“一棵柳”:三张桌子叠放,其四角各放木凳一个,引狮人和狮子在桌凳上作直立、伸腿等动作。“过火焰山”:场中央放一圆形火圈,狮子往返通过火圈。“懒婆娘梳头”:场中 放芦席一张,上放镜子、梳子、毛巾、脸盆等物,由狮子做滑稽的模仿妇女梳头表演。“姜太公钓鱼”:木桶一个,盛满清水,内放活鱼3—5条,旁置一小桌,桌上置小凳、钓竿,由狮子钓出活鱼。“鳖瞅蛋”:铁勺做鳖头,簸箕做鳖身,四只筷子做四爪,蛋用鸡蛋或鸭蛋,将蛋放在鳖的正前方,二者距离为铁勺长度的10倍,用土埋住蛋,由狮子上场找寻,最后必须准确地刨出“鳖蛋”。“犀牛望月”:场中栽木杆一根,杆梢挂面箩,杆根拴黄牛,表演者要解开黄牛,放下面箩。“孙猴盗扇”:只在杆根绑上猴子,杆梢换上扇子,余皆同于犀牛望月。“二龙抢宝”:面盆一对盛满凉水,分放场地两侧,表演者须喝下凉水,点滴不漏。“三请诸葛”:方桌上放小凳一个,周围摆长凳三条,狮子在三条长凳和方桌上连转三圈,叩头朝拜。“二十四起”:做小竹圈24个放在场中央,表演者连做24个翻身。“十八罗汉”:18名强健的青壮年化装为十八罗汉,按两行以八字形排开,表演者要逐个背出十八罗汉放在场外。“过天桥”:用三个长梯捆扎成“H”形,直立场中,狮子须多次往返通过,最后翻身落地。“黄牛耕田”:引狮人扶犁,狮子拉犁,模仿耕田动作。“麒麟送子”:场中封一“神”位,选一小孩骑狮拜“神”。“扫场”:狮子跑拜东南西北“神灵”后,转若干圈急跑下场。扫场只在整个演出的最后一天举行。耍狮子的全过程,表演的三人配合默契,动作稳健、灵活,用锣鼓伴奏,节奏自由。
    地游 在齐镇、官亭一带已有150余年历史,逢农闲过会时演出。表演自由,有歌有舞有插白对话,既可唱歌,也可以秦腔、眉户、道情演各种小戏(折子戏)。表演程序,模仿戏剧表演,比较简单,演出人员依剧情而定,表演前用打击乐烘托气氛,演唱开始后以民乐伴奏,引地游的演员做彩旦装扮,演出角色以戏剧生旦净丑化装。常用锣鼓点有慢香楼、狮子滚绣球、鸭拌嘴、十三锤、凤凰三点头等。演出曲有三上轿、断桥、拾玉镯等。地游表演风格朴素、欢快、诙谐、活泼,生活情趣浓郁。
    龙灯 小法仪、槐芽、汤峪一带较为盛行,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多在春节、元宵节时表演。龙灯用竹篾扎制,用彩色红黄布相连,一般全长8—12丈(每丈为一节),9—13人表演。其中引龙1人做武生打扮,手执红色绣球,舞龙者衣着整齐划一,动作变化或舒缓或激烈急骤,有“龙游四方”“龙磕”“龙翻身”“龙上柱”“龙摆尾”“龙上天”等多种表演形式。演出时常配以渔翁捕蚌、鳖丞相、跑旱船等小节目,整个表演用锣鼓伴奏,节奏自由,气氛热烈。
    云朵 也称跑云朵。属民间小歌舞,流行于小法仪乡羊仓堡村和金渠乡年家庄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全部表演过程用打击乐伴奏,旋律流畅,节奏性强,表演者由众多或单个少女化装成戏剧人物,多模仿戏曲,间杂以小曲、山歌,表演程式有走“单八字”“双八字”“卷白菜心”“走梅花点”等。基本步伐为小碎步,由慢到快,给人以水漂云行的感觉。
    渔翁捕蚌 属地社火表演形式的一种,槐芽、小法仪较为流行,约有百余年历史,由二人表演,一人扮做渔翁,手拿钓钩,身背捕鱼大网;一人扮成蚌,身披蚌壳。表演无固定程式,以模仿捕鱼生活为主要内容,蚌走小碎步前后移动,渔翁紧随其后做各种捕捉动作,以渔翁捕到蚌终场。其过程无唱词、道白,常与旱船、云朵、龙灯结合表演。
    卖花 流行于槐芽镇一带的民间小歌舞,约有百余年历史,“文化大革命”后再未演出。表演由青年男女2人组成,男扮武生,手提花篮,女扮彩旦,手拿纸扇,先由男角提花篮上场绕若干圈,叫喊卖花,随后女角上场,以走小碎步为主,动作平稳、节奏自由,多以跑圆场、卷菜心、走八字为基本队形。女角主要围绕男角转圈。表情丰富,动作自然,表现了男女相悦的场景。常与竹马、云朵等舞蹈配合进行。
    推小车 流行于槐芽、小法仪等地,已有千年历史。反映民间婚俗,形式古朴,表演时分男女二人,制作一小车状道具,下围缀以布幔遮掩,上安装假腿做盘坐状,男扮新郎(小丑)推车,女扮新娘(丑旦)手拿花手帕坐于车内,二人且行且舞且唱,表演程式变化莫测,以模仿上车、上坡、翻山、过河、过独木桥等生活情趣为主。舞步有碎步小跑,原地踮步,表演动作夸张,姿态优美、风趣,语言诙谐幽默。与社火、竹马等配合演出时,一般排于队尾。
    小鬼摔跤 流行于小法仪乡及周围地区,多在春节、庙会时同龙灯、旱船、地游等配合演出。由一人扮做英俊武生,身着长袍,头戴武士头盔,腰间系一小鬼(木头或稻草制成),巨齿獠牙,形态丑陋,在激烈的打击乐中上场,表演无固定形式,以摔跤为主,经人“妖”长时搏斗,以人获胜而终场。
    牛斗虎 营头乡河东、沙坡、李关,小法仪乡羊仓堡村较为盛行,约有200年历史,表演者三人,各扮牛、虎、放牛娃,先由放牛娃赶牛上场,放牛娃手持牛鞭,走较快的八字步,边唱边舞,做赶牛状,舞一段后,放牛娃席地做睡卧状、牛吃草状。忽然老虎由慢而快上场,四处张望觅食,发现牛即猛扑而来,牛虎搏斗开始,牧童惊醒后帮牛同虎展开搏斗,其戏剧性武打动作,简捷明快,干净利落。终于老虎被赶跑,牧童唱山歌赶牛下场。此节目一般在喜庆时演出,为图吉利,不允许有伤亡出现。另有双牛斗双虎,其表演方法与牛虎斗大致相同。
    耍懒婆娘 是一种形式古老的民间风俗舞蹈,汤峪乡阎家堡一带较为盛行,一般只在每年正月二十三晚上表演一次,意在讽刺、提醒那些懒婆娘,年节已过,春临大地,应及早开始春耕,不要再睡大觉了。表演由一人扮成形象逼真的懒媳妇,身着长衫,怀揣若干袋灰包,倒骑于马背之上,手拿纸扇在锣鼓伴奏下开始表演,多模仿抽大烟、梳头、照镜子、洗脸、缠裹脚等动作。若遇上某些较著名的懒婆娘时,则掏出怀中灰包投击,惹得众人大笑,以促其知羞而改。此种表演形式不说不唱,动作简单,夸张性强,有哑剧表演特色,颇具教益。
    1989年5月2日至14日,本县青化乡嘴头村的高跷、跑驴,城关镇下河寨村的道情和营头乡河东村的狮子,参加市首届艺术节演出受到好评,这三个民间艺术表演队和县文教局各获锦旗一面。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