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眉县民间艺术概况介绍(1)
2011-10-28 23:08:35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社火 本县社火流传久远,多在春节、庙会、物资交流会或其他喜庆佳节演出,分车社火和马社火。横渠乡齐家堡、梁家湾,槐芽镇肖李沟、东柿林,青化乡凤池村、魏家堡等地较为盛行。社火表演由探马、炮火队、彩旗队、鼓乐队、表演队五部分组成:探马由一名演员化妆成戏剧丑角,身披大褂,手握马鞭,骑于马上,走在社火最前列。炮火队由4—6名衣着整齐的人组成,每人手持三眼铳,沿途鸣枪放炮,意在使行人闪避让道。彩旗队由20—60人组成,手握五色彩旗。鼓乐队一般由百人左右组成,其中有指挥一人身着黑衣,戴墨镜,系红腰带,手持指挥棒,来回奔跑跳跃,做即兴表演和指挥。鼓乐队每人各执乐器,或鼓或锣或钹,边走边敲,常用锣鼓谱有《风搅雪》《沙鼓》《二锤》《三锤》《四锤》等。表演队一般在100人以上,前由2人扮黑虎灵官鸣锣开道,最后由一人扮成姜子牙,身背封神榜(每到一地演出最后一场方出现),中为社火主体,多依传统戏剧故事,如《黄河阵》《天仙配》《古城会》等,扮成生旦净丑各种造型的戏剧人物,骑于马上走街串巷。近年增加了现代内容,如科技新成果、工农兵、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扮演者多立(坐)于汽车或拖拉机上。社火所到之处鞭炮齐鸣。
    高跷 俗称“柳木腿”。流传于槐芽、青化、横渠一带,系地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本县已有150多年历史,表演时用1.8—7尺的柳木棍一对,绑扎在演员腿上,然后站起用木棍着地行走,演员按戏剧故事人物化妆,且走且舞,不唱不说,人员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舞步有走八字、单掏、双掏、走单花、走双花等,基本步伐以走小碎步为主,表演配以鼓乐伴奏,节目同于社火,且多同社火结合演出,气氛热烈,幽默风趣,具有一定的舞蹈性、运动性。
    旱船 亦称跑旱船或赶旱船,分布于齐镇、金渠、营头、小法仪、汤峪、槐芽等地。一般由两个角色化妆为戏剧中的男女人物,做情绪性演出,但有说有唱,节奏明快。用打击乐伴奏,具有民间小歌舞的特点,常用山歌、小调演唱,有对唱、齐唱多种形式,队形有拜四方、过州漂洋、唱小曲(走八字)、坐舟观月、游四方等。整个表演具有比较完备的动作形式和丰富的渔家生活特色,常协同地游、竹马配合演出。
    竹马 民间风俗舞蹈的一种,在本县已有150年的历史,金渠、齐镇一带较盛行。表演自始至终用鼓烘托气氛,节奏感强。表演共二人,一为引马人,身背包袱,多为戏剧丑角打扮。一为竹马表演者,手执马鞭,多为戏剧武生打扮。表演形式有百马分鬃、乱蜂采蝶、四马投唐、单插、内落城、外落城、插月花、十样景、四花观灯等。“百马分鬃”:在场内围成双层包围圈,各队以反方向穿插。“乱蜂采花”:六组竹马排立场地两侧,每侧三组,引马人站立场地中央,两队以对角线互相穿插表演。“四马投唐”:即以引马人为中心,竹马表演者分为四组,分立场地四角,围绕引马人转圈。“单插、双插”:队形为一路纵队,以单、双马穿插。“内、外落城”:以引马人为核心,竹马分成若干队,各以反方向跑场。“四花观灯”:场地四周设花灯四盏,竹马绕四盏灯跑场。“插月花”:也叫贝司考,即竹马队在场内按“D”形跑场。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