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陇县生活习俗(2)
2011-10-22 23:14:5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第二节 宅居
    历史上城乡建房,讲究明亮向阳,通常主房座北向南,故有“有钱盖北房,冬暖夏天凉”之说。但大多民房依地形而建,一般千河以北多盖北房,千河以南多盖南房。主房多为3间,也有5间的,两侧盖有厦房,都为土木结构。山区一部分人挖窑洞或搭茅屋、草舍,围篱笆院墙而居,窑洞一户少则1孔,多则两三孔,有些人家为贮放粮食在窑内挖有拐窑,有的户为防土匪、盗贼,在窑顶挖有高窑,内设暗道、通风口。
    同时,修建房屋还要按房的座向选吉利年,如当年盖南北向房大利,则次年盖东西房大利,认为在不利的年份不能盖房。在动工修建之前,还要请阴阳先生(风水先生)来定方位,择动工和立木日期,这些纯属封建迷信。六、七十年代,看风水由明转暗,有所减少。立木架梁时主人在屋架上贴对联,亲友前来送5尺红布系于梁上,称为“搭红”,鸣放鞭炮,以示庆贺。80年代后,除送红布外,还有送红绸缎被面或糕点烟酒等物的。主人则设酒宴款待亲友及帮工,较为隆重。
    农村建筑形式多为四合院,富户讲究圬巩院子,上房和下房为五檩四木架,两侧厦房为3间或5间,五脊六兽,雕梁画柱。房门均开在中间,房内左右两间各开一小门,称之为隔房,隔房为卧室。院落面积60年代以前1户为半亩左右,大至1亩余。80年代以后,宅基地面积缩小为3至4分,一般建3间上房,侧面建一两间灶房。并筑起院墙,安装大门。
    农业合作化以后,住窑洞、土平房、茅屋的逐渐减少,城乡民用房屋基本仍是土木结构。80年代以来,砖土木和砖木结构的房屋逐渐增多,讲究门窗装饰,并出现了混凝土结构的小楼房。屋内摆设,五、六十年代多为三八柜、炕桌、木箱、木椅凳等。70年代后期,发展为大立柜、写字台、钢管坐椅,还有沙发等。近年,高档组合家具也开始在乡村出现。
第三节 服饰
    县内群众向来穿着简朴,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优良习惯。清代至民国中期,春秋季农村男的穿夹褂、夹裤,外套棉领夹或棉布褂。夏季一般穿蓝、白布衫,冬季穿黑、蓝棉袄、大裆棉裤,黑带扎裤口,腰束蓝布腰带。女的上衣多是大襟,青年以印花布、贵子红平布棉衣为多,上罩阴丹士林蓝衫。城乡富裕者配有绸缎棉衣,头顶有色布巾。夏季穿印花平布衫,新婚媳妇,多有一两身绸缎或布料衣和绣花裙子、绣花鞋,备作逢年过节、看戏、跟会、串亲时穿用。妇女是老式发髻,叫“巴巴头”,网一丝络,赶庙会还有头插柏朵,发戴草绒花的。富裕人家和城里经商的人、地方绅士、公务人员、教师,冬穿棉袍,套以罩袍,也有冬穿皮袄夏穿纱的。
    建国后,穿着逐渐讲究,农村衣服由粗布变为平布、卡叽、斜纹布;干部男的是平布中山装,女的穿列宁装;学生服装布料质量提高,比较多样。60年代,妇女兴穿对襟上衣,西式裤,头顶棉毛方头巾。男人兴穿黑、蓝卡叽布、毛呢中山装。70年代,的确良、凡立丁、涤卡等人造纤维大量上市,服装布料质量提高样式较前增多。80年代,新兴衣料大量生产,牛仔裤、港衫、西装、喇叭裤由县城发展到农村,县乡青年中穿羽航服、滑雪衫和各类皮革服装的逐渐增多。
    鞋的样式较多。过去,一般人一年四季穿自己做的麻鞋、布鞋,雨天穿椴皮或马莲编的草鞋、泥屐和生牛皮缝制的牛皮窝。农民多数常年穿麻鞋,冬天脚缠过膝毛裢或穿毛袜、棉袜子。富户人家多穿布鞋、布棉鞋,也有穿皮鞋和皮、毛棉鞋的。60年代,布鞋、半胶鞋基本代替了麻鞋、草鞋。随后全胶鞋、胶底、塑料底布鞋、塑料凉鞋、尼龙袜子较为普遍,现在穿各类皮鞋的又在增多。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