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民俗风情>>正文
陇县生活习俗(1)
2011-10-22 23:14:52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本县古为周秦发祥地,旧志载,居民习俗忠厚,不好华靡,勤稼穑,务本业,讲究礼仪。其生活习俗与宝鸡、千阳、凤翔等邻县相近,但在饮食、宅居、服饰方面又有其地方特色。
第一节 饮食
    县内主产小麦、杂粮、蔬菜、瓜果。主粮以小麦、玉米为主,蔬菜辅之;吃法以面条最为普遍,其次是蒸馍、烙饼等。旧社会多数人常年以秋杂粮为主,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一遇荒年,更是民不聊生。建国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渐改善,到八十年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在饮食方面仍保留其固有特点。
    早饭
    城乡吃早饭都在早晨9点左右。1980年起,城镇工矿企业、机关单位改每天两顿饭为3顿饭,早饭在早晨7点30分左右,一般为麦面馒头或烙饼,也有玉米面发糕。菜多为凉拌,有萝卜、青辣角、黄瓜、蒜薹,或腌、压的菜等,比较简单,也有炒白菜、洋芋丝等。汤以小米稀饭、麦面索调味拌汤、玉米面糊糊、玉米糁或煎搅团为常见。生活较讲究的人做煎粉汤、小豆米汤、水饭(放调料的大米或小米稀饭)或豆浆、羊肉泡馍等。城镇居民为适应工作、劳动的快节奏,有的买早饭吃,有的以牛奶或冲奶粉泡馍吃。
    午饭
    乡村在每天下午3点左右,城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午12点。主食是面条,吃法有将面条或面片连汤煮在一起的连锅面,和一只锅煮面条,另一只锅盛调味汤的另汤面两种。讲究的面食有大肉臊子面、撕面(扯面)、饴饹、刀削面、煮角(水饺)、麻食面等,也有吃米饭的。在乡村,还常吃用玉米面做的搅团。
    晚饭
    乡村多在夏、秋天长,农活繁重时吃,称为“喝汤”。时间在天黑前,一般吃馍、小菜和稀饭,也有吃面条的。城镇机关、单位、学校于下午6点左右吃晚饭,多为馒头、烙饼,炒菜、凉拌菜,和用米、面、玉米糁做的稀饭等。
    婚丧寿筵席
    一般先上凉菜喝酒,一次上9碟凉菜,叫做满席盘子。喝完酒后上热菜,家境好一点的上8个热菜,然后一次上5碗熬萝卜菜,谓之“八挎五”。一般人家是喝完酒后直接一次上5碗或9碗熬萝卜菜,谓“五碗”或“九碗”。近几年农村筵席不再熬萝卜,上席的凉、热菜花样都在十几个以上,有的还上有海菜。城镇人在筵前还增加了花生、瓜(葵花)子、水果、水果糖等。
    风味小吃
    主要有御京粉(面皮)、凉粉、豆腐脑(豆花)、锅盔、狗舌头(形似狗舌的烙饼)、油饼、油旋、糖酥馍、养面锅塌塌(煎饼)、醪糟、馇酥、甑糕、油茶、油条等。流行在关山一带的洋芋搅团,独具风味,其做法是将洋芋煮熟去皮,搅成粘糊状,用和好的以醋和蒜泥为主的调味汁拌菜吃,味道可口。
    建国初,风味小吃比较有名的有李应才的狗舌头饼、柱顶石馍、杠子硬面干粮,老马家带面筋的面皮,牲口市老王家的碱水面锅盔,南道巷土地祠门口王家的扁豆凉粉,西城门老叶家的养面饴饹,西关过街楼阎汉成的核桃油旋,西门口李顺和的鸡蛋馇酥,察院巷樊氏家的干挂面,西关马麟、高金堂的清汤羊肉及小笼羊肉包子,西街芝兰斋的马蹄酥等。80年代,县食品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生产的马蹄酥获得1981年宝鸡地区春季商品交易会特级糕点证书,该厂生产的宁果,色味俱佳。还有在城内开设的李家河羊肉馆等,城关粮站附营食堂加工的罐罐馍、豆浆、油条等,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中喜庆婚嫁宴席增加,多由县招待所、新陇饭店承揽。同时川菜、牛肉拉面、凤翔豆花等外地名吃也先后进入县内。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