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概况介绍>>正文
陈仓区人口构成(1)
2011-10-16 17:32:27  来源:三秦游综合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 更多
    人口状态,根据人口学家将人口分作人口动态(人口消长的特征)和人口静态(人口相对静止时一些自然的或社会的属性)两个主要特征。今按人口静态,对本县人口的民族、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作以记载。
第一节 民族
    本县约在奴隶社会末期,为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在此以前的远古时代,渭水流域居住着姜姓华夏氏族部落和羌、戎、狄氏族部落。后来,人口众多的汉族融合了羌、戎、狄部落,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回族,早在西汉时从西域迁来,居住在赤沙、香泉等地,至清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起义,祖籍甘肃省张家川一带部分回族,定居本县西部山区后,回族人口在本县仅次于汉族;满族是张学良将军率领的东北军中一部分官兵退役后定居县境,人数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奉行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政策,县境除汉族以外的其它各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加。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调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0.14%。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7种少数民族,人口982人,占总人口0.47%。回族居多,935人,占各少数民族人口95%以上;蒙古族10人;满族29人;苗族2人;壮族2人;朝鲜族1人;土族1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少数民族增加到17种、1644人,占总人口0.26%。其中:回族133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81.02%;满族232人,占14.11%;蒙古族32人,占1.95%;其它14种少数民族的人数是:藏族3人,苗族4人,壮族11人,朝鲜族11人,土家族4人,维吾尔族1人,彝族3人,布依族3人,瑶族1人,白族2人,土族3人,锡伯族2人,裕固族1人及外国人加入中国籍1人,计4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2.92%。此间,各少数民族及其人口增加,多为中央部属和省属大、中工厂迁建而来。其特点是流动性大。1987年,全县少数民族有12种、1247人,占总人口0.19%。
    1989年,全县总人口646244人,其中少数民族11种、1245人,占总人口0.19%。回族1041人,占少数民族83.6%;蒙古族41人,占3.3%;满族135人,占10.8%;其它少数民族是:土家族4人、苗族3人、白族3人、朝鲜族8人、壮族4人,藏族1人,侗族2人、土族3人,共计2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2.3%。
第二节 年龄
    人口年龄构成,本县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以前无资料可稽。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统计,全县人口年龄构成见下表。
宝鸡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人口年龄构成表

┏━━━━━━━┳━━━━━━━━┳━━━━━┳━━━━━━┳━━━━━┳━━━━━━┳━━━━━┓ ┃ 年龄组 ┃ 合计 ┃ % ┃ 男性 ┃ % ┃ 女性 ┃ % ┃ ┣━━━━━━━╋━━━━━━━━╋━━━━━╋━━━━━━╋━━━━━╋━━━━━━╋━━━━━┫ ┃ 0岁 ┃ 5815 ┃ 2.15 ┃ 2919 ┃ 1.08 ┃ 2896 ┃ 1.07 ┃ ┣━━━━━━━╋━━━━━━━━╋━━━━━╋━━━━━━╋━━━━━╋━━━━━━╋━━━━━┫ ┃ 1~6 ┃ 29482 ┃ 10.91 ┃ 14838 ┃ 5.49 ┃ 14644 ┃ 5.42 ┃ ┣━━━━━━━╋━━━━━━━━╋━━━━━╋━━━━━━╋━━━━━╋━━━━━━╋━━━━━┫ ┃ 7~12 ┃ 33416 ┃ 12.37 ┃ 18155 ┃ 6.72 ┃ 15261 ┃ 5.65 ┃ ┣━━━━━━━╋━━━━━━━━╋━━━━━╋━━━━━━╋━━━━━╋━━━━━━╋━━━━━┫ ┃ 13~18 ┃ 23904 ┃ 8.85 ┃ 14481 ┃ 5.36 ┃ 9423 ┃ 3.49 ┃ ┣━━━━━━━╋━━━━━━━━╋━━━━━╋━━━━━━╋━━━━━╋━━━━━━╋━━━━━┫ ┃ 19~25 ┃ 20618 ┃ 7.63 ┃ 9480 ┃ 3.51 ┃ 11138 ┃ 4.12 ┃ ┣━━━━━━━╋━━━━━━━━╋━━━━━╋━━━━━━╋━━━━━╋━━━━━━╋━━━━━┫ ┃ 26~35 ┃ 45446 ┃ 16.83 ┃ 24200 ┃ 8.96 ┃ 21246 ┃ 7.87 ┃ ┣━━━━━━━╋━━━━━━━━╋━━━━━╋━━━━━━╋━━━━━╋━━━━━━╋━━━━━┫ ┃ 36~45 ┃ 45765 ┃ 16.95 ┃ 24818 ┃ 9.19 ┃ 20947 ┃ 7.76 ┃ ┣━━━━━━━╋━━━━━━━━╋━━━━━╋━━━━━━╋━━━━━╋━━━━━━╋━━━━━┫ ┃ 46~55 ┃ 35200 ┃ 13.04 ┃ 21298 ┃ 7.89 ┃ 13902 ┃ 5.15 ┃ ┣━━━━━━━╋━━━━━━━━╋━━━━━╋━━━━━━╋━━━━━╋━━━━━━╋━━━━━┫ ┃ 56~65 ┃ 20567 ┃ 7.62 ┃ 11278 ┃ 4.18 ┃ 9289 ┃ 3.44 ┃ ┣━━━━━━━╋━━━━━━━━╋━━━━━╋━━━━━━╋━━━━━╋━━━━━━╋━━━━━┫ ┃ 66~70 ┃ 5576 ┃ 2.07 ┃ 2560 ┃ 0.95 ┃ 3016 ┃ 1.12 ┃ ┣━━━━━━━╋━━━━━━━━╋━━━━━╋━━━━━━╋━━━━━╋━━━━━━╋━━━━━┫ ┃ 71岁以上 ┃ 4259 ┃ 1.58 ┃ 1598 ┃ 0.59 ┃ 2661 ┃ 0.99 ┃ ┣━━━━━━━╋━━━━━━━━╋━━━━━╋━━━━━━╋━━━━━╋━━━━━━╋━━━━━┫ ┃ 总计 ┃ 270048 ┃ 100 ┃ 145625 ┃ 53.92 ┃ 124423 ┃ 46.08 ┃ ┗━━━━━━━┻━━━━━━━━┻━━━━━┻━━━━━━┻━━━━━┻━━━━━━┻━━━━━┛

第三节 性别
    本县人口性别构成,历来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人们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重男轻女思想特别严重,认为“女子是外姓人”,遗弃、溺死女婴现象累有发生,故造成本县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民国二十三年(1934),全县男女性别各占总人口的57.45%和42.55%,性比例(以女性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下同)为135.17;民国二十四年(1935)女性人口略有增加,男女人口各占总人口53.57%、46.43%,性比例为115.28;民国二十五年(1935),性比例又一次上升为134.54;民国二十七年(1938),性比例为128.06。其后,性比例基本稳定在110左右。
    民国二十八年(1939),性比为112.78;
    民国三十年(1941),性比为108.33;
    民国三十四年(1945),性比为103.95;
    民国三十五年(1946),性比为111.31;
    民国三十六年(1947),性比为116.67;
    民国三十七年(1948),性比为117.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儿童、禁止溺婴政策,男女性别失调现象逐步得到缓解。1949年,全县男女人口各占总人口53.17%和46.11%,性比为113.5;1952年,男性人口占总人口53.07%,女性人口占总人口46.93%,性比为113;1957年115.4;1958年115.2;1961年为113.8;1962年为113.6。七十年代以后,全县性比例趋于基本平衡(详见表26),已稳定在110以下。
    1981年,全县出生婴儿11102人,其中男性5918人,占出生婴儿52.3%;女性5183人,占出生婴儿47.7%。出生人口性比为114.2,比1980年性比105.3有所上升。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男性人口占总人口51.91%,女性人口占48.09%,性比例为107.94。
    性比例受诸多因素影响,因年龄构成、地域、经济、文化等变化,都可引起性比例变化。本县在一般年份出生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在同年龄人口中,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
第四节 文化
    民国以前,本县教育事业落后,文盲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民生活困苦,求学难,祖宗数代目不识丁者比比皆是,写封信需跑十数里路求人。据省民政厅民国二十七年(1938)人口调查资料统计,是年全县文盲人口为175542人,占总人口86.36%。
    民国二十八年(1939),县政府在各保学设立民校,开办扫盲教育。因各乡保甲人员忙于杂差兵役,兼之各夜学灯油费无法解决,民校有名无实,学生廖如晨星。民国三十四年(1945),全县参加扫盲班人数仅12502人。是年,本县共有各类文化人口40697人,占总人口21.26%。其中:受高等教育者567人,受中等教育者3722人,受初等教育者21881人,受私塾教育人口14527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口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1949年,全县各类、各级学校在校学生13367,1989年达95810人,增长7.2倍。每万人平均拥有在校中学生由1949年的9人,增加到1989年的388人;每万人平均拥有在校小学生由1949年的396人,增加到1989年的1095人。现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同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资料,对具有各种文化程度人数作比较:大学文化程度的(每万人拥有数,下同),由20人上升为35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0人上升为748人;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080人上升到5257人。1982年全县文盲、半文盲人口182341人,占总人口29%,比1964年普查降低11%。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三秦影像
更多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1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内网友交流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陕西省外网友咨询QQ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三秦游群⑥:146721821
三秦游群⑦:146722016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陕ICP备075012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