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10时许,张钫先带数人从西门进城,顺着僻静街巷向驻扎在东县门的清军装局进发。十时半左右,张钫率十八人闯入军装局抢枪成功并鸣枪示意钱、张二路人马。陕西辛亥起义至此正式开始。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战,原守城的官兵或出城逃亡或缴枪投降,至24日早,战事基本停止,起义遂告胜利。26日各界人士开会,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推举张凤翙为大统领。
在辛亥革命西安起义的过程中,不论是早期的策划组织,还是起义之际身先士卒的英勇作战、运筹帷幄、果断决事,张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西安起义胜利后,张钫不待倦态康复又作为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率师东进,在三战潼关的战役中,克服重重困难,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最终取得了光复潼关的胜利。在光复潼关期间,张钫“衣不解带,夜不安枕,心力交瘁”,终使秦陇复汉军东攻西守的战略方针得以奠定。
张钫不仅是一个精于文韬武略、果敢勇猛、有着赫赫勋绩的战将,他一生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事。驻防潼关期间,他劝导群众剪发便;倡导妇女放脚,禁止缠足;教育群众破除迷信,拆除关帝庙、天神庙;修河架桥以利于群众出行;号召因战乱出逃的民众返城安居,重建家园;买民房做公舍救济穷人;设“鸿昌永”商号经营酱菜,以示定居来安抚人心,使县城一度呈现兴旺景象。
1938年后,张钫常住西安期间,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和沔县民生煤矿公司,组织西北建设促进委员会;创办西北中学和筹办西北移民垦干班等,为工矿业发展、群众就业、文化教育、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南沦陷后,大批灾民来到西安,他以河南同乡会会长的身份开办粥场,救济安置了大量灾民,并供其子女上学读书。抗日战争时期,张钫还多次和共产党领导的鄂豫边区游击队积极联系,就关于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问题进行谈判,并资助游击队军服1000套,银洋3000元。
1949年担任豫陕鄂边区绥靖主任时,在四川郫县对国民党的军政人员陈述国民党穷途末路的现实和宣传共产党优待起义人员的政策,最终成功策动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的起义。这一壮举对和平解放四川、保卫成都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钫雅趣广泛。1933年驻守洛阳时曾委派专人广泛搜购因挖掘出土而流落在民间的历代墓志和石刻。他收集的唐代墓志占全国所有唐代墓志的一半左右,为保护这些历史文物,他在故里建造了“千唐志斋”石刻陈列室,编纂了“千唐志斋”目录,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一些墓志又为研究书法艺术和书法源流提供了第一手的善本。张钫对发展和保护秦腔艺术具有重要的贡献。他是秦腔著名团体易俗社的创办人之一。早期,易俗社的历任社长和编剧大都从事过革命活动,他们都把易俗社作为一个革命活动的据点。1914年陆建章任陕西督军时,曾扬言要解散、查封易俗社,并要抓捕一些人。后来在张钫的斡旋下,此事不了了之。
解放后,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张钫先生迁居北京,195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66年病逝于北京。张钫先生的一生经历了近代史上风云叠起、错综复杂的年代,历任高官要职,参与过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解放后,他积极响应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不顾年高体弱,撰写了近三十万字的回忆录,记述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四十年间的政治风云、历史人物及社会风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