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连环画)沈尧伊 绘
■吕剑波
回首百年时光,我们可以发现,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变。如今,让我们回顾那段历史,在衣食住行中体会辛亥革命的影响。
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做法被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民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上衣下裙,有领。社会舆论对这一服饰规定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因此这一规定也一直未能严格执行。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在那个时代,衣着的混乱也正是新旧交替的写照。然而,中式服装与西式服装的矛盾,开始让人们无所适从。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开始流行。
中山装之所以得名,当然是因为其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之后除了致力于共和制度的缔造之外,也关注着移风易俗,并且早就注意到服饰问题。他感到西装穿着不便,而中国原有的服装过于陈旧、拖沓,他身体力行致力于新服装的创制。
据老同盟会员回忆,孙中山认为“穿西服就得用外国的衣料,那样就要花我们本国的钱,使我们的黄金白银外流。”后来,他就把华侨中流行的一种学生服的式样,加上一个翻领,口袋改为四个,这就是中山装的雏形。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的改进,最终形成了平民实用风格的中山装。
中山装还寓意三民主义思想: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三粒袖扣,则表达“三民主义”。孙中山先生建立民主共和体制的三民主义理念在服装上得到完整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在身体空间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着中山装,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而后中山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制服。
正是由于中山装的简便、美观、实用,以后的国民革命军军服基本上也采用了中山装式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和以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的军服也都沿用了中山装的基本样式。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以中山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热爱,于是中山装成为新中国一款标志性的服装,甚至一度被世界公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服”。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