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婚俗(3)
2010-3-22 13:25:53 来源:米脂信息港 点击:
次
进入论坛
游遍西安,出行必备!《2012陕西年票》加《忒色西安》共计:105元
【点这里淘宝购买】
新婚之夜,习俗闹洞房,亲朋庄邻中的年轻人聚于"帐房窑"(新房),嬉笑混闹,说酸话,戏逗新娘新郎。有些地方十分粗俗出格,旧说"新婚三日没大小",新娘不能"扯恼"(生气)。
结婚次日,男家择一干练男人陪新郎新娘去女方家中拜谢父母、亲戚,女家设宴款待。新郎新娘当日返回,先祭祖宗,后拜父母、亲戚、媒人和一切为办婚事出力之人,受拜之人都要给新娘礼钱,俗称"见大小"。第三日,男家备礼钱酬谢女家嫁妆,可多可少,有收有退,都在事前由媒人和双方议妥。然后礼送女家所有来宾,叫"发客"。结婚第四日,新郎新娘相随到娘家,叫"回门"。女家伯叔近亲都要请新郎新娘吃饭。近亲多时,一家连一家,哪怕动动筷子,尝几口都成,礼仪必到,俗称"撺新"。一般当天回家,路远者留宿一晚,但新娘、新郎在娘家不可同宿。新娘在婆家住八九天,再独自回娘家住八九天,取"八对八,两家发"、"九对九,两家有"之吉利。返回婆家住一月,再可回娘家一月,叫"坐对月",渐渐适应夫家环境和淡漠别母之情。
婚俗的传承性十分强烈,有些礼仪规程数百年不变,太平盛世特别讲究,兵荒马乱时就淡薄些。随着社会的重大变革,婚俗亦在传沿中变化,20世纪叨年代以来是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首先,接受新思潮或参加革命阵营的青年男女以自由恋爱建立牢固的感情基础,时逢艰苦年代,只举办简单仪式,摆放糖果、红枣、花生待客,约请同事吃顿丰盛饭菜,即可成婚。解放以来9。受《中华人民共私国婚姻法》引导和整个社会风气改变的影响,传统婚俗中健康、喜庆的成分继续保留,一些冗规陋习消失。早婚取缔,婚龄先是男20岁、女18岁,后渐成为男25岁,女23岁上下,城市中大龄、晚婚青年越来越多。看八字、抱米斗、蒙盖头等不复存在。三天婚礼改为一天,婚后次日"回门";介绍人取代媒人,有时男女自由恋爱,介绍人也只是一一种形式。迎亲出原来的坐锈改为骑驴,乘拖拉机、汽车,近年通常改用小轿车迎娶。农村一般由父母张罗,请介绍人择婚提亲,约见男女青年"谈对象",不中意者一次作罢,中意者多次往来,加深彼此了解,培养感情。接着,介绍人领女方及其父或母)到男方看家境窑房。双方认为可以结亲时,择吉日举行订婚仪式,男家问女方交送事先经介绍人商定的财礼和订婚物品(衣物、课馅之类),女方还赠订亲礼物(钢笔、鞋之类),双方当事人在二起吃订亲酒饭,约定婚期。迎亲根据家境决定办事丰俭,请宾客、雇吹手、迎亲、送亲、围儿女馍馍、闹房、回门等大体仪式仍遵传统习俗。富足家庭摆"八碗"或"四四席"、"五簋十三花",贫寒之家只吃油糕、铪烙。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农民缺粮缺钱,难得丰盛。"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无处不在,"破四旧",横扫一切,连唢呐迎亲和许多正常婚俗也在禁止之列,婚事大多简办。80年代以后政策放宽,官方不再过问民俗的短长,许多吉庆婚俗恢复且有发展,譬如:新娘进门,没有踩红毡拜天地一说,却增加了新郎背新娘;婚前,大拍婚纱照;唢呐队里加了铜管乐。礼钱随着"世富"水涨船高,不少人家的婚宴不再自己操办,而改在饭店包席。
应当说,婚俗中最不好的是"要彩礼",越穷的地方此风愈浓,越穷的男家越要多出彩礼,这是旧社会买卖婚姻的延续,后来,女儿嫁妆亦要大操大办。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通常要几斗粮、几匹布、几百元钱,媳妇进门,必须具备"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人称狠要彩礼、家具的女子为"高价姑娘"。这对贫困家庭来说实为雪上加霜,娶媳妇难是农村很普遍的事。80年代改革开放了,农村渐富,粮食、布匹不要了,可那彩礼却在涨,从几百元涨到几千元,而且男家必须有新窑洞,备好大衣柜、写字台、电视机、收录机。90年代后期,缝纫机没人要了,自行车、手表已不在话下,却又增加了电冰箱、摩托、VCD、彩色电视机。到21世纪,没有一两万元,婚事甭想办好。这种攀比、豪华之风在陕北末进入小康社会之前,对农民而言实在是不堪重负,且又无可奈何!因此,民俗中积极的、健康的东西和消极的、卑陋的东西依然同时存在。
上一页
[1] [2] [3]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