蹩鼓表演时,在两个头戴瓜皮帽、身穿蓝布长袍,左手执'蓝布伞,右手持一蝇甩的伞头率领下,八名鼓手、六名镲手、四名锣手组成蹁鼓队,也有的按四鼓、四镲、四锣人数组成。锣手一般由十四五岁少年担任,均跟在在队尾表演。舞者头扎英雄巾,身穿对襟彩服,腰系战裙,扎裹腿,背扎靠旗,均按传统戏曲中的武将打扮。也有的在蹩鼓队后跟随着由男、女青年组成的秧歌队,俗称"装身子",以烘托蹩鼓表演的情绪与气氛。
蹩鼓表演分为场地鼓和过街鼓两种。场地鼓又称"小场鼓",是在综合性民间舞队中与秧歌、狮子、旱船等各种社火同场表演的形式。每到一处,先进行场地表演(类似陕北秧歌的"踩大场"),结束后,伞头在场中轮流唱拜年秧歌,唱词多为即兴编创的拜年问好、祝愿、贺喜等吉利话,曲调多为当地流传的《四六曲》。也有的在唱完拜年秧歌后,由伞头演唱长曲子如《十二英雄》 、 《十绣》等民间曲调,俗称"唱秧歌"。唱至高潮时,往往伞头一人领,群众放声和,气氛更为活跃。长曲子唱完后,各种小节目依次表演,最后由蹩鼓队进场表演,直至高潮结束。然后再由蹦鼓单独表演,当地又称"蹩鼓秧歌"。表演时,两个伞头率鼓队进场绕场一周后便站在场边,由两个镲手率众表演。舞蹈的套路有鼓对鼓、镲对镲、锣对锣,常用的队形有"蝎子拧尾"、"白马分鬃"、"十字对打"、"四进四出"等。舞至高潮,伞头伺机进入场中,将舞队引出场外,小场鼓表演即结束。过街鼓即行进表演,舞队组成两行,由两个伞头率队前行,舞者均跳"十字行进步",并连续的左右转身扭腰,边击鼓边前进。基本队形以秧歌的"单过街"和"双过街"为主。
蹩鼓的舞蹈风格古朴粗犷,动作奔放有力,给人以刚劲、威武之感。黄章乡塬头 村的蹩鼓表演,强调舞者双脚同时起跳,在双起双落的过程中上身略后仰,突出弹跳性和舞者的狂劲,旧县乡洛生队则以单跳为特点,舞者多单脚起跳,强调表演的整体性和统一。永乡阿寺村表演中,强调舞者的拧脚扭腰,即表演时舞者的腰胯随着双脚不停地拧转而左右扭动着,动作稳健、潇洒,当地称其为"文鼓",也叫"拧鼓子"。
蹩鼓的学艺过程,一般是从小先学打锣、敲铙,等到二十岁左右,体格魁梧、身体健壮时才能有气力打鼓。特别是大鼓仅用一条宽约20厘米的布带挂在胯上,击鼓蹦跳既不能掉,又不能翻,没有三年的功力是挂不住的。四十多岁后,方能在舞队中担任伞头。因此,伞头大多由名鼓手和RD鼓教师担任,同时也是踹鼓队的组织者和辅导者。蹩鼓表演即以舞者所持的鼓、锣、铙做为舞器,在不停的蹦跳中边击边舞,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舞蹈的伴奏。击打的节奏比较单一,但音韵震天,在统一的锣鼓声中,通过严谨的队形变化,强调舞者的独创性和即兴表演,形成在统一、和谐的风格中,又有千姿百态的舞蹈形象和变化。
洛川蹩鼓1982年参加延安地区民间歌舞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3年参加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演 出,84年参加陕西省举办的"世界旅游日"和中日合拍的电影《万里长城》演出。1985年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特等奖。198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在长沙举办的《东方之星》旅游晚会,同年在云南昆明参加了全国民间广场舞蹈调演荣获金奖。1991年参加沈阳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获一等奖。1992年参加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鼓舞大赛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广东"特区之园"民间艺术荟萃演出。1994年参加广东"东方乐"欢乐节演出,同年在深圳民俗文化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商业性演出。1994年组成黄土雄风表演团代表陕西省参加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