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又到一年清明时,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清明节亦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传统祭祖和扫墓的活动是这一节日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节仪式。在古代,也有关于清明节的诸多着名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便是最贴切的写照。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着名“鬼节”。因而,一定程度上,是带有“灰色”的节日。然而,习俗就是这么的有趣,除却热闹的欢庆日子,哀悼、祭祀,缅怀先辈的情绪同样能够得到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世界各地,如出一辙。当然,我国的祭祀更是源远流长,方式方法更是有明确的规定,一部《易经》也以祭祀的顺利与否作为“元亨利贞”的直接体现。因而,也就衍生出许多流传至今各地不同的祭祀习俗,看似奇奇怪怪的举动,可能另有深意。对小辈人来说,这种时候,最好三缄其口,默不作声,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犯了忌讳,惹得长辈们不高兴或者留下笑柄,不懂之处,事后另行请教,不要嫌麻烦或者觉得迂腐,习俗就是这么一点点传承的,没有文字或者不能明确表达陈述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刻意的隐晦或者约定俗成正是文明薪火传递的不得已之举。 而在清明这个节日里,其“灰色”多多少少也有些“鬼神”的影子。这也与祭祀活动颇有联系。清明前后多有雨水天气,每年此时,即便没有行云布雨的预兆,也会阴沉上一阵子,象征性的滴落几点,年岁大的人谓之“鬼不走干路”,意为上天也在此时成全鬼魂与家人团聚,接受家人的拜祭宴飨,下几点雨,方便通行。再者,清明前后,逝去祖辈也会在晚辈梦中频繁出现,便是常说的“托梦”。当然,若以科学解释,或有一番定论,却未免少了几分人情,正是没有科学理论的时日才发现并创造出凝聚一族向心力的这种文化。 除却“灰色”,清明节与其他节日一样也是孕育着喜庆与欢愉的,虽与扫墓联系在一起,却并不要求嚎啕大哭心有戚戚焉,反而是随意散漫的游玩。如果没有这样的情致,恐怕断桥边许仙与白娘子绝不会那么浪漫相会继而演绎出一段传奇。从唐朝开始,寒食、休楔、踏青以及扫墓等风俗逐渐融汇到清明节中,并最后定型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可见,清明节的传统风俗是丰富多采的,并不只限于扫墓。 借着烂漫明媚的春光,一家人说说笑笑来到郊外,万物萌发,草长莺飞,鸟语花香,人群熙熙攘攘,这样的情景哪个敢说不是踏青出游。只不过所带的行头物件略有不同。 清明祭祀扫墓,家人同行,但只限于逝者的后辈,要准备的东西,纸钱、祭品、鞭炮必不可少,有时候,还会准备柳树枝等,呼为“柳杆”,上面悬挂元宝,虎头、飞鸟形状的花馍等,由家中长男或长孙背负,带往墓地,插于坟头,吊唁逝者。清明插柳戴柳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来到墓地。先插柳枝,继而摆放祭品,点燃纸钱,洒酒祭奠,鸣放鞭炮。点烧纸钱,不能默不作声,需要声声呼唤,细诉衷肠,寄托思念,说一些家中近况,子孙要事,完毕,还要提醒一句:“快快拾钱,黄泉幽府,多多珍重!常回家看看。” 本地地方风俗中,在摆放祭品,烧纸钱之前,还要拿出几张黄表纸(俗称“火纸”)用砖块石头压于坟头,当然也是由长男长孙来完成。至此,上坟扫墓基本结束,有闲情逸致的,会在坟地多逗留一会,背了柳杆的,上面的虎头、凤头花馍需要有长辈分是给孩童,男食虎,女食凤,寄寓子孙昌荣,多有出息,光耀门庭的愿望。 如果还有其他准备,那么,清明上坟便不止于此。植柏,松柏长青不老,成材之木,多有灵气,坟地植松柏,寓意家族长兴不衰。在阳春三月,植树也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户外活动。立碑,清明时,有的后辈也会为先祖立碑着记,追思逝者,宗族祠堂,古已有之,立碑着记,意在使后人承袭家训,遵循门风。 饮食上,这一天,应准备“凉面”。寒食,寒食,即要禁火吃冷食。清明之时,渐渐温暖,此日起,即可适度进食冷食调节人体阴阳二气。同时,禁火寒食,在各民族的风俗中也表示对“家鬼”及祖先魂灵的敬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