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7月17日上午8时,我们在渭南日报社门口集合,首先是渭南日报社社长讲话,宣布渭南日报社小记者团正式成立。我们很高兴,8时30分,我们出发了,坐在一辆承载46人的大巴上,沿着山路走了大约40分钟。山里的景色不仅美,而且空气也很好,真是消夏的好地方。 整个博物馆依溪而建,两侧的山坡上遍植松柏,山谷中的空气清冽新鲜。博物馆门前矗立的石头上写着:“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测秒控、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几个大字。走进博物馆,是毛主席在1958年题写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几个字。 2009年10月,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开始筹建“航天测控装备博物馆”,历时7个月,博物馆于2010年5月落成。占地81亩,分为测控装备、气象装备、车载装备、回收装备、通信装备、教材成果和天线等7个展区,馆藏中心各时期退役的部分装备2850台。测控装备是对航天器实施跟踪、测量和控制的主战装备。从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至2009年年底,中心测控装备圆满完成了近200次科研试验任务。测控装备区分为五个展厅,陈列装备300多台。 博物馆车载和回收装备展区是博物馆的精华展区,展示了大量已退役的回收装备与卫星飞船回收的精彩照片。在回收装备展区大厅的一角,一个银色“窝窝头”形状的设备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经过讲解员的介绍,大家知道它便是珍贵的神舟六号返回舱实物当年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就是乘坐它成功返回地球,堪称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外当年为航天英雄杨利伟“接风洗尘”的搜救和医监医保装备也有幸保存在了这里。看着它们,我们似乎也身处卫星回收的现场,在内蒙古四子干旗的茫茫戈壁上,从天而降的神六返回舱擦出巨大的火光,各车载回收装备急赴坠落点严阵以待,迎接凯旋的航天英雄……通信总站大楼前的广场是测控天线展区,数十座各型测控天线矗立在蓝天之下,这便是东塬民谣所描述的“白锅锅,银碗碗”的描述了,它们就像沉默的士兵整齐列队,庄严而又肃穆,不辱使命仰天守望,这些测控天线有的外壳已陈旧但骨子仍旧挺拔伟岸,有的外表已锈迹斑驳但风采依旧熠熠生辉。 现在博物馆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航天知识科普教育基地,成为展示航天测控文化的宣传窗口和普及航天测控知识的重要平台和研究航天测控发展的宝贵资源。 通过参观,使我感受到了我国航天测控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发展的辉煌历程,感受到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神圣和豪迈! 桥南镇——这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地方,却是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多名国家一流航天测控专家和数十位共和国将军。中国航天测控的所有辉煌中,始终有桥南的记忆在流淌。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