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座 桥 的 回 忆
(作者:镇坪县文旅广电局 张力 )
连绵起伏的大巴山褶皱里,深藏着我的故乡——镇坪。这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远方的游子魂牵梦绕的记忆里面,一直那么清新。而生命里关于一座桥的思恋,成为乡情当中一根永远撤不断的丝线。
这座桥,坐落在山城(镇坪县医院前)的南江河上,飞跨南北。2000年出版的《镇坪县志.交通志》记载——镇坪公路桥梁17座,均就地取材,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皆为“石拱”一个款式。最大者,为县城南江大桥。此桥一跨60米,宽9米,全长80米。共耗资30万元,其中农民投工6.5万个,折款8万元。1977年初动工,历时2年,建成通车。
感谢先辈们的辛勤劳动,用简短的笔墨在县志里留下了南江大桥这座桥梁基本信息的最早记录,让这座普通的石桥流芳百世。
而同样,不能忘却的,是这座普通石桥的建设者们。老辈们讲述,当时农民投工6.5万个,按照全县1万户农民计算下来,平均每户超过6个工,人均1个工,那时农民所承担的义务,在农村土地改革以后叫义务见勤工,用于发展国家集体公益事业。基干民兵成建制参加建设桥梁的攻坚劳动。在我的脑海里面,经常浮现这样的场面,1977年的某个冬日,大雪纷飞,劳动的号子仍然响彻云天,猎猎的红旗在凛冽的寒风中翻卷,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前辈演绎出战天斗地,改造山河,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那个时代,干部作风坚如磐石,意志如钢。干群关系,情浓于水,领导和普通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向伟大祖国30华诞献礼。
遥想当年,农民出身的县长罗德学,在大桥工程合龙的关键时刻,腰扎一根草绳,身穿黄色军装,和干部群众一道,参加义务劳动,日夜奋战在建设工地。
1998年,我在镇坪新闻单位工作的时候,曾经发现桥梁上经常停放数十吨的载重车辆,于是写过一篇《为南江大桥减负》的文章在广播电视上播发,呼吁禁止在大桥停放车辆。采访这座桥梁的工程师的时候,他说,桥梁的最大荷载,是有限的;长时间在桥梁的某侧停放巨大载重物,是危险的,正如人的肩膀不能长时间承载重物一样。否则,肩膀的平衡性将受到损害。
我大吃一惊。在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一科学道理的时候,我只有拿起笔和镜头,为这这座平凡伟大的桥梁的命运呐喊呼吁。
今天,南江河畔的县城,实现了一桥两岸,四桥相连的格局。精美的县城,在2012年成为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卫生县城。夜色下的南江栈道,南江大桥灯火辉煌。
曾经在镇坪工作过的军旅作家张思成在散文《月映小城》这样深情的写到——“清凉的月光,洒满小城四周的山峦,也浸染了南江河梦幻般的一江碧水,它映在蜿蜒曲折的江滨走廊,也映在造型各异的跨河大桥。一江两岸的靓化,四桥飞虹的幻化,主城街区的绿化,中心广场的美化,民俗宅区的净化,无不注入着现代城市的元素”,文章里面,桥梁仍然是作者怀念家乡镇坪的符号。
岁月如水。南江大桥跨越了两个世纪,迄今经历了35年。朴素的身躯,巍然挺立,造福桑梓。它横卧南江,饱经沧桑,聆听母亲河的涛声,瞩目它流向远方,到达丹江,汉江,奔流到大海。
它稳如泰山,见证着县城石砦河的历史巨变。一座地标性建筑,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桥中央的五星标识,依然夺目,熠熠生辉。
伫立桥面,看得见山,听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它并不显赫,却成为一道风景,留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录入 编辑:张国远 陶哲)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三秦游网站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三秦游网站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或用微信,添加朋友,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