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解读:爸爸的样子,他记不清楚,因为他的记忆还不成熟时,爸爸就走了。他知道爸爸这个称呼,但是爸爸永远是个模糊的影子……没有爸爸的孩子,他的生活、他的成长、他的性格、他的未来,他的一切呢?你懂、我们都懂…… 太阳炙烤着大地,也无情的烘烤着两间平房,平房里生活着一对母子。笔者一行四人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那两间平房。屋内很安静,一个中年妇女迎面过来,慌忙的捋了捋被汗湿的头发,打着招呼,面容憔悴,声音低沉,让人明显感觉到她内心的伤痛和无奈。 笔者环视着屋内,堂屋是一个“多功能厅”。锅碗瓢盆摆在堂屋的东北角,蔫了的茄子、黄瓜蜷缩在地上,姑且算是“厨房”。餐厅、客厅一体,几把唧唧歪歪的凳子、没见餐桌。东南和西南分别是两个卧室。坐在堂屋里的我们汗流满面,切身感受到了太阳的“热情”。 东南角的一扇木门半掩着,可以看到一张陈旧的床,床前坐着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正趴在破旧的桌子上摆弄着什么。再走近一看,桌上是些完全可以扔掉的七零八碎儿。我们蹲下来主动和孩子打招呼,孩子默然,没有反应。 “小林,快叫叔叔阿姨。”孩子的妈妈走过来教这孩子。“小林平时不爱说话,在家里跟我都很少说。”只见孩子耷拉着脑袋,不敢正视前去的陌生人。
那个孩子叫小林(化名)。孩子妈妈叫桂英(化名)。我们围坐在堂屋里,桂英抱着孩子没说上三句话,便是泪眼婆娑。我们同行的人赶紧从包里拿出纸巾,一边
擦拭一边安抚她的伤痛。桂英抽噎着说,现在家里就只有两口人。她和孩子小林。小林的爸爸在2008年意外去世,留下她和四岁多的孩子孤苦伶仃的生活。一个
家庭没有了支柱,像是一大风中的茅草房,摇摇欲坠,没有丝毫安全感。一个女人失去了依靠的肩膀,自己强撑着半边天,守护着幼小的孩子。她们在生活的路上步
履维艰,令人心痛。 在交谈中得知,她们没有可种的土地。没有土地靠什么生活?党和政府慈悲为怀,充分把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相依为
命的母子两个寄予了低保补助。母子俩一个月200多元的低保费用,一年2000多。她们仅仅靠这个来维持生计。可想而知她们的生活质量是多么的令人揪心。
枯瘦如柴的孩子和面黄肌瘦的妈妈,除了一方面受小林的爸爸去世后的精神打击以外,另一方面完全感觉到也受到了营养不良的严重影响。 生活拮据是
无法改变的。因为屋里屋外只有桂英一个人,想做个事情,孩子没人照顾。同行人建议开个日杂百货店。桂英告诉我们:当然也想到过,但是,我们这地方,一个接
一个的,生意要是不好的,我那亏得起?事实确实这样。开店的投资哪儿来?生意不好怎么办?押着货物卖不出去,亏得起吗?真叫秃子的脑袋---没法。 母子俩居住的简陋平房是当年孩子父亲在世贷款修建的,一直未能偿还,欠下的债务像滚雪球似的累到了现在,已经滚成8万多了。对于孤苦无助的母子俩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是压在桂英心里的一块巨石,让她沉重,沉重的焦头烂额,沉重的身心疲惫,沉重的伤心欲绝。
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一个家庭的支柱力量说什么是不能失去的。小林的爸爸走了,他才四岁。他记不起爸爸的样子。“知道爸爸到另一个地方去
了吗?”孩子点头。“还记得起爸爸的样子吗。”孩子摇头。点头和摇头是他交流的方式。从小失去父爱的孩子变得极为内向,不爱主动和人交流,一副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的痴呆模样,而且还经常一个发笑,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同行的一个会员和蔼可亲,慢慢的耐心地主动和孩子交流,孩子像是一块坚硬的冰,无动于衷。会员
们使出浑身解数,才撬开了孩子紧闭的嘴巴。相处了一小段时间以后,孩子慢慢地被温暖所融化,竟然给我们背起唐诗来了,我们喜不自胜。孩子的妈妈也露出了久
违的笑容。 笔者在此呼吁所有的父亲,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关注好自己的生命,保护好一个家庭。因为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是温暖孩子的火焰,是妻子可靠的肩膀,家需要一个身强力壮、慈爱如山、顶天立地的好父亲。 这是一次直戳心底的走访,因为看到了一对让人眼睛模糊的母子。这是一次能得到些许安慰的走访,因为我们的行动发现了这样一对急需要援助的母子。当你看到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时,你会做些什么呢?我相信那就是——除了给予爱,就是再给予爱!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