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代诗人徐凝有诗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在其著名剧作《牡丹亭》里有一首诗写
到:“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由此可见,牡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么高尚和至尊。有人喜爱牡丹甚至到了“醉死梦生”的程度。 我从小就喜欢花。但由于生长在贫穷落后的鲁西南农村,平时只能看到一些蝴蝶似的桃花、杏花,碎金似的枣花、槐花,而对牡丹、玫瑰、芍药等名贵花卉,从没有见过她们的尊荣。
十四岁那年,我考上了区里的高小。在这里我有幸结识了一位“美的天使”——绘画老师。他叫孔令钦,祖父曾给大户人家当过“花匠”,跟屁玩耍,耳濡目染,
天长日久,他也爱上了花卉,特别是又大又好看的牡丹。后来他竟成了“绘画牡丹”和“剪纸牡丹”的能手,村里有人结婚都求他一幅画或剪纸,并排贴在大红喜字
旁,以取“喜事盈门”和“荣华富贵”之寓意。 一天上美术课时,他带来一幅鲜艳夺目的画卷在课堂上展示,只见那碗盘大的花朵,像小孩的笑脸朝我
们绽开,我们一个个都惊呆了。我第一个站起来发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呀?为啥这么好看!老师笑笑说:这叫牡丹,老虎是兽中之王,孔雀是鸟中之王,她可是花
中之王呀!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人不爱。据说唐朝武则天女皇和牡丹还有一段“啼笑情缘”呢。他还说,我国南北有两个牡丹之乡,一个是洛阳,一个是菏
泽,就是过去的曹州府。听说还有一种“枯枝牡丹”,但不知她藏身何处。 听到老师头头是道地介绍,当时我们都感到纳闷,孔老师怎么知道这么多呀!后来才听人说,他每月都要来回步行几十公里,到有“中国牡丹之都”之称的菏泽去观赏牡丹,了解牡丹坎坷而辉煌的身世。好在我们县也属于菏泽地区,离得并不太远。
万万没想到,这儿时的“牡丹启蒙课”,竟让我一生与牡丹结下了“不解之缘”。“山不转水转”,“地不顾人眷”。几十年后,我的梦想一个个实现。先是去菏
泽观赏了“曹州牡丹园”,见识了白、绿、黄、红、紫、黑等各色牡丹;又有缘参观了“洛阳牡丹花会”,领略了“中国牡丹之乡”的风情。从一位女导游的牡丹人
文介绍中,我又发现了“牡丹的新大陆”,这就是“中国牡丹史上的四大名人”:对牡丹爱之痴心、恨之入骨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以雍容华贵著称、与牡丹媲美齐名
的杨贵妃;给牡丹树碑立传、奠定绝世声誉的欧阳修;救牡丹于水深火热之中、堪称枯枝牡丹之父的卞氏大参公。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轨迹,来认识一下牡丹的四位贵人:
牡丹“欢喜冤家”——武则天。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并州文水县人。历史上曾有武则天贬牡丹到洛阳的传说,将武则天
描写成一个暴君。《事物纪原》有:“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是不特芳姿艳质足压群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
安得以富贵一语概之。”传说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着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
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更激怒了武则天,武则天便又下
令烧死牡丹。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反而开的更盛。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人叫她‘洛阳红”。由此看
来,将武则天仅仅描绘成“疟牡暴君”是以偏盖全的。其实,武则天尤好牡丹。据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说:武则天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且品种“特
异”。因此,她曾将家乡的牡丹珍稀品种移到京城,使京城牡丹得到空前发展。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后,又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对牡丹事业的贡献
可以说是巨大的。如今,牡丹品种中有“武后红”、“洛阳红”,就是她宠爱牡丹的历史杰作。 九十年代初,我代表公司去西安参加中国公关协会颁奖
大会,会后协办单位组织游览陕西名胜古迹。大多数人心仪的是“秦皇陵”、“兵马俑”、“大雁塔”之类,我心里惦记的却是“乾陵”和“贵妃墓”。早就听说陕
西的名胜甚多,不用说享有盛名的“寒窑”、“华清池”之圣洁世界,就光皇帝的陵墓就让你眼花凌缭乱。有句谚语说:“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塬上埋皇上。”据
说汉唐有十八位皇帝葬在此地。 那天,我们从古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便进入乾县境内,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
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位“芙蓉出水”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
“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无字碑,奇崛瑰丽,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不愧为历代群碑之冠。导游同志指着石碑说: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前后左右反复端详着无字碑。只见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其中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
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
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见到我们留恋不舍地观赏无字碑,导游更加骄傲地
说:它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
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这时,我突然发问:导游同志,碑上为啥不写字呢?导游笑笑说:这是一个
我回答了千百遍的问题。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
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
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接着我们攀登墓顶。由于上山道路崎岖陡峭,我们只能骑马而行。附近的百姓会抓商机,每天备马为游客服务。有个女同志胆
小,趴在马身上不敢动弹。当走到一条大深沟时,导游告诉我们:这叫“黄巢沟”,据文献记载,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
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到了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
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
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都找不到乾陵地宫墓道口。 我陶醉于乾陵的旖旎风光,我迷恋于乾陵的神奇传说,我庆幸于乾陵至今完好无缺。这时我不禁高兴地想,我终于见到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况”的千古“女皇”安寝的地方。睹物思人,随即赋诗曰: 巾帼女皇世代尊, 治国安邦胜男人。 盖世功勋谁评说, 无字御碑照乾坤。
“牡丹化身”——杨贵妃。据史料记载:唐代,宫廷推崇牡丹对牡丹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杨贵妃十分热爱牡丹,经常到兴庆池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处
赏牡丹。一次在欣赏牡丹时,唐玄宗命李白进新词助兴。李白带醉应诏,写下千古名篇《清平调三首》,第一次把浓艳富丽、雍容华贵的牡丹与东方维纳斯杨贵妃相
提并论,名花、美人相得益彰。在以后的诗文中,用杨贵妃形容牡丹者屡见不鲜。在我国,杨贵妃可以说是雍容华贵的牡丹的代名词。而日本培育的一种深桃红色牡
丹品种则命名“杨贵妃”,由此可见牡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日本海沿岸有一个叫久津的渔村,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这里的人们坚信一个久远的传说:当年在
安史之乱的形势逼迫下,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自缢只不过是偷梁换柱的把戏。杨贵妃并未死在马嵬坡,被缢死的其实是她的宫女。真正的杨贵妃乘坐“空舻舟”飘往
大海,听天由命地漂泊至东瀛一个叫做“唐渡口”的地方,这便是如今日本山口县的久津。杨贵妃在久津终老后,村人合力将其葬于隔山望海的地方。山口县至今仍
有杨贵妃墓供人参观,是著名景点。杨贵妃墓附近,还供奉着一尊掩映在牡丹丛中、造型颇为优美的杨贵妃塑像。这也让人想起白居易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
的名作《长恨歌》中的名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我们品味着美丽的神话故事,乘旅游大巴来到了兴平县的马嵬坡。
走进杨贵妃墓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六米高的杨贵妃大理石雕像,身后是一座青砖包砌的古墓。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导游的嗓子早已嘶哑,我们也跟着围了过去。
有个游客好奇地问:“当年杨贵妃不是在兵荒马乱中缢死的吗,听说当时只堆了一个小土坟,怎么现在成了青砖大墓?”接着,导游一席有声有色、引人入胜地生动
讲解,解开了众人心中的疑团。原来这个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闻的杨贵妃的罗曼史,早已成了一个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杨贵妃何其
人也?她叫杨玉环,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她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唐代皇帝李隆基的贵妃。她深谙音律,能歌善舞,又有倾城倾国之貌。唐朝大诗
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回目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就是对她美若天仙的写照。正因为她长的太漂亮,所以唐玄宗一见倾心,也顾不得上那些什
么伦理道德,硬是把这个自己的儿媳妇抢到手。慑于“皇权至上”的威力和“父命难违”的古训,儿子寿王只得忍气吞声。唐明皇得到了大美人,早把其他皇后、妃
子甩在脑后,完全沉浸在与杨贵妃如胶似漆的情爱中。正如“长恨歌”所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玄宗由杨贵妃陪着,每天在宫中花天酒地、
娱乐升平,连朝都懒得上了,更谈不上治国强邦的大事了。真乃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整个国家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唐玄宗天宝
14年,“安史之乱”暴发,大批唐军不堪一击,唐玄宗仓惶出逃,打算到四川喘息之后“东山再起”。当唐玄宗逃至咸阳兴平县马嵬坡时,随驾护卫三军不发,冒
请皇上立斩贵妃杨玉环。唐玄宗为了自己活命和今后的江山,顾不得当年在“长生殿”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忍痛割爱地赐爱妃自
缢身亡。这年,花容月貌的杨贵妃仅有三十八岁。人们不尽要问:大唐当年差点国破家亡,到底何人之罪?竟让一位绝代佳人替死断魂,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杨贵妃死后,只简单堆了一个土坟,他们便匆忙而去。“安史之乱”平定后,县衙派了附近一对老夫妇看管。据说,老两口在周边还拣了贵妃的一只鞋袜,如获至
宝。他们也想弄点外块,就在坟边办了个“娘娘鞋袜展览”,招来了很多人前来参观,每人须交铜子一个,老两口着实发了一笔小财。 据说,附近村子
有个姑娘叫小翠,人长得又黑又丑,年过二十五岁还未找到婆家。为此,老娘天天发愁,女儿夜夜伤心。她想:为什么杨贵妃那么漂亮,而自己却这样丑?这老天也
太不公平了。一天早饭后,她瞒着老娘跑到了杨贵妃坟前,趴在坟上就哭诉了起来:“娘娘你为什么长得那么漂亮,而我丑得没有人要,娘娘你可要帮帮我呀!”小
翠哭了两个时辰后,就急忙往家赶,她怕娘看到脸上的泪痕,就顺手在脸上抹了一把,悄悄进了屋。老娘一见小翠,立马火冒三丈:“你看你那个丑样,满脸的泥
土,还有不少小河沟呢!”姑娘马上去洗了一把脸,然后走到镜子前照照,姑娘惊叫起来:“你是谁?为什么跑到我镜子里来!”听到女儿喊叫,老娘转身一望:妈
呀!我姑娘怎变成美人啦!,听女儿一讲扒土哭坟的事,老娘坚信:一定是娘娘显了霊!贵妃坟上的土能美容变俊的新闻风驰电掣般地传开了。于是,十里八村的姑
娘媳妇都拿着碗盆、提着布袋到贵妃坟上取土。有人还起了个美名:“贵妃粉”。这可急坏了看坟的老两口,娘娘的坟要是被扒平了,我们的失职可是死罪呀!马上
向上禀报。县太爷一听也吓了一跳,立即派人马去驱赶群众,并把土坟砌上又大又厚的青砖。这就是贵妃的土坟变成了青砖墓的缘故。 站在“绝代佳人”坟前,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仰慕?惋惜?缅怀?一种复杂的感慨由然而生,亦顺口赋诗一首: 绝代绝色绝佳人, 千宠百爱集一身。 国破家亡何人罪? 马嵬坡前替断魂!
“牡丹花神”——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善散文、诗词,被誉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据史记载:他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这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
是官家,遍植牡丹,日盛于世。欧阳公大为感动,于是遍访民间,详尽考察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技术和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写成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牡丹专著
《洛阳牡丹记》。其后又写《洛阳牡丹图》等,补充了许多宝贵内容。其“天下真花独牡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等精采论断,常被后人引用。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第一句话:“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接着又写道:“是洛阳者为天下第一也。”由此奠
定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历史地位,影响了洛阳甚至中国的牡丹事业发展。后来,人们尊欧阳修为四月的花神,如今,洛阳神州牡丹园大殿里还供奉有“花神”欧
阳修的塑像。正是: 花都洛阳供花神, 琼枝玉叶满园春。 唤得千古红颜笑, 芳心感谢唐诗人。 欧阳修不仅写下了让洛阳牡丹名扬天下的《洛阳牡丹记》,还写下了让滁州流芳百世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要寻访欧阳修的足迹,最好最近的地方是安徽的滁州。
在虎年金秋的一个周日,我和莫逆之交好友沁香一起,自驾车行程三个多小时,到安徽滁州游览,重点参观《醉翁亭》和《丰乐亭》。这里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
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更重要的是这儿有丰厚的人文历史。一听说我们是上海来的作家,景点负责人不仅热情接待,还亲自给我们带路讲解。他说:欧阳修在滁州
任太守期间,吸引了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对滁州的关注,或来游、访欧,或诗文唱和,如梅尧臣,苏舜钦、韩琦、富粥、范仲淹以及政见不同的王安石,还有后学
门生如曾巩、苏轼等人。欧阳修逝世后,苏轼应滁州知州王诏之请,将“两记”写成碑帖,镌刻于石碑上,“欧文苏字”珠联璧合,成为世代瑰宝。 一天的滁州之游,受益匪浅,既饱览了山青水秀的美景,又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实为“一举两得“也。 枯枝牡丹“救命恩人”——卞氏大参公。知晓这位名人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大前年秋天,沁香邀我一起去参加国画大师、“牡丹皇后”王世英的生日宴会,有幸结识了这位艺术家老乡。席间经沁香推荐,王老师当场聘任我当她的助理,我
受宠若惊。她一生致力于塑造牡丹,几百幅精品牡丹是她多年的艺术结晶。在交谈中我得知,为了画好牡丹,她几乎走遍了全国的牡丹胜地。洛阳和菏泽是我们两人
共同的至爱。王老师告诉我,各种各色的名贵牡丹她全都见过、画过,唯独不识枯枝牡丹的真面目,也不知她到底藏身何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下定决心要帮
王老师了却她这桩心愿,再说,这也是我的梦寐以求。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久,我从盐城一位忘年交好友王柱虎口中得知,盐城便仓古镇的《枯枝牡丹园》,就是“藏娇”的“深闺”。我告诉王老师后,她喜出望外,并要尽快去拜访这位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
蛇年伊始,春寒料峭。在王柱虎先生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终于如愿以赏。当我们走进这座芳年七百、古色古香、小巧玲珑的袖珍花园时,一位漂亮的姑娘满面春风
地向我们走来,她用带有盐城韵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说:我叫小陈,是这里的讲解员,很高兴为老师们服务。老师?正当我在疑惑时,姑娘又说:镇书记和园长都给
我说了,牡丹皇后要来看牡丹,我们深感“蓬荜生辉”。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小陈就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她丰富的牡丹历史知识,唯妙唯俏的生动语
言,让我们个个“刮目相看”,不仅使我们领路了“枯枝牡丹”的丹心铁骨,还使我们“结识”了她的“救命恩人”。下面,我们就随着小陈的神秘解说,来揭开这
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女的面纱。 小陈引经据典地说:想知盐城“枯枝牡丹”的来历,要先从卞氏大参公说起。明清时期的《盐城县志》、《卞参
政公传》、《卞氏家谱》等文献记载了卞公大人和枯枝牡丹的事迹。卞公,字巨川,号济之,苏州枫桥人,宋代曾任陕西参政知事,为官清正廉洁,深得民心。北宋
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卞公见奸人当道,又不甘为金人效力,遂辞官隐居盐城便仓,并从洛阳携带红、白牡丹二株,栽植于庭院,植花明志:取其红者,以示
报国赤诚忠心;取其白者,以示为官清正廉洁。卞公亲手种植的牡丹如今仍然枝繁叶茂,因春季含苞待放时,枯干还未发芽,故称“枯枝牡丹”。卞公后人卞元亨
(公元1329~1419年),元未明初人,曾是张士诚部将。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卞元亨归隐家乡,骑马回家时,用牡丹枝作“马鞭”,回到故乡盐城后,将
“马鞭”插于地上,竟然抽枝发芽,后来长成“枯枝牡丹”。卞元亨不愿称臣于明朝,被朱元璋发配到辽宁10年,当他告别家人时,对牡丹说:“待我南还花再
开”。公元1403年,元亨得赦归来,牡丹沧桑,故园依旧,突然一夜之间,满园鲜花怒放。有感于爱妻10年相守之情,和枯枝牡丹相知之意,写下《戍归》一
首和《咏牡丹》二首,其中写道:“牡丹本是亨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多少繁华零落尽,一枝犹待主人来”。卞公及其后人卞元亨的故事感人至深。如今,枯枝牡
丹园名扬四海,“枯枝牡丹”的风格和精神感染着世代炎黄子孙。 小陈见我们个个听得如痴如醉,就更有了精神。她喝了口矿泉水接着说,民间还流传
麋鹿与枯枝牡丹的传说:元末的一天,家居江苏盐城便仓的卞元亨,正和贩盐队伍一起从海边西归,行至李灶一带,突然发现一只猛虎穷追一只麋鹿。他急忙放下盐
担子,抽出扁担,追上去与虎搏斗。贩盐人也环立狂呼,为元亨助阵。虎被赶跑。贩盐人欢声时,麋鹿从荒草芦苇中跳出来,跪在地上,“呦呦”长鸣着向大家叩
头。盐民们抚摩着温顺招人喜爱的麋鹿,无不为它侥幸得生而高兴。片刻,放其离去。不久的一天深夜,因风雨交加,挑着盐担子的卞元亨迷路于茫茫千里滩途。正
在他焦急之中,发现有一影子在眼前的迷茫中晃动,且“呦呦”呜叫。霎时间,前不久打虎救麋鹿长鸣的声音震响耳际,难道是心善的麋鹿前来报恩引路?!卞元亨
想到这里,便迎风冒雨,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沙、草丛中尾随影子前进。天亮,终于走出迷途,回到了家门口。此时,只见一只麋鹿口衔一根枯黄枝条,摇头摆尾地
向他跳跃而来。卞元亨自信神悟,速报以感激地抚摩。麋鹿投其怀,将口含的枝条吐于卞氏之手,“呦呦”一声,悠然东去。卞元亨为了纪念和麋鹿的奇遇、重逢,
将它留下的枯黄枝条,视若仙物,插入家中的花坛中。真是神灵献宝,第二年枯枝竟脱黄发芽,长成牡丹,第三年即开了牡丹花。前来观花者无不称之为神奇的“枯
枝牡丹”。 最后,小陈带我们来到一座跃马扬威的铜像前。她说:这就是拯救“枯枝牡丹”的卞氏传人卞元亨。我们一起和这位“打虎英雄”合个影
吧。“咔嚓”,我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枯枝牡丹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向“惊世骇俗”的枯枝牡丹告别,向与牡丹媲美的小陈姑娘道谢。出于对卞氏家
族的敬仰,我高声朗诵道: 淮南便仓谒花仙, 神交枯枝牡丹园。 更念惜花护花者, 卞氏一门千古赞。 远远就可以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飘逸在《枯枝牡丹园》。
“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让我们高唱着被国人视为国花的牡丹之歌,
踏着为牡丹发展和扬名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名人的足迹,劈波斩棘,同舟共济,开创中华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把美丽的中国梦变成像牡丹一样璀璨世界的“国色天
香”。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