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地处秦岭北麓的华县大明镇,有一条峪叫桥峪,实在太美了。 可是,很少有人去。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这里举全县之力,在峪口修建了全县最大的水库——桥峪水库,这个水库横亘在峪口,卡住了进山的咽喉,挡住了进山的路。山里的百十户人家深居山中,出山也难,山外的人进山更难。山里的美景无人知,无人晓,“锁在深闺人未识。” 再说大明这个地方山高路险。据说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在万寿山看到战火激烈,明朝大势已去,气数已尽,无奈自缢身亡。其四太子逃出北京城,来到这里。只有几十天,大顺农民政权又丧失给清兵,清朝建立。四太子立志反清复明,在此建立基地,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清廷知道后,多次派兵攻打此山,但终因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未能打下。后来清朝妥协,允许四太子在此生存,并命此地为大明。 近年来,兴起了驴友,他们徒步的、骑自行车的、驾摩托的、开车老练的跑了进去,摄影爱好者、画家、文学创作者进去采风,之后发到了微信、微博、网上。那些图片画面,美不胜收,叫人欣赏时陶醉了,沉浸在那大美桥峪中。 我下决心去一趟桥峪。双休日,我约了镇上干部菊峰、向红引路,去亲眼看个究竟。“看景不如听景”,到了桥峪,这句话一定要倒过来说“听景不如看景”。那山那水、那花那草还有那树那鸟,真是漂亮极了,让你驻足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我这才体会到王安石说的“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的话,用在这再恰当不过了。 桥峪水库东侧,在半山腰,人工凿的一条山路,3米多宽,弯弯曲曲,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几十米深的大水库,走起来可真有点让人胆战心惊。有志有力、有胆有识者还是过得去的。走过了这几百米险路,眼前忽然开朗,一条宽敞的峪道,路平路缓。往山上走,路沿着河,流水潺潺。你往回返,河跟着路,伴你同行。那水的灵气绕着你,那山的富有围着你,让你融入这大富大有大美桥峪的怀抱里,沾尽灵气。 可是要去要看也不那么容易,是得费点功夫,出点力的。这座大水库挡住了桥峪这青春少年的英姿。这短短的几百米险路,就像一层面纱蒙上了桥峪这静姝少女的脸颊,使人看不到她漂亮的容颜。还有那几里长的峪道深藏着桥峪这美丽姑娘的姿色。 看着山里的泉水一股一股汇成河向下流,水又大,水又清,水又香,水又甜,到了峪口,汇聚在桥峪水库。就像新疆雪山消融流下的水汇积成的天池。 越往峪里走,树木越多,种类越繁,就像进了森林一样,不见天日。那好大的一片松树林,树大身高,枝繁叶茂。走出松树林,路边有三棵皂角树,同根生长,树身相依,树冠伸向三个方向,和谐相处。听山里一位85岁的老者说,这树有年龄了,他也记不清长了多少年,小时候,那树上结的皂角供一峪的人洗衣服当肥皂用,那三棵连根的老皂角树是为山里人服务的神树。 正走着,不经意间,从山的小岔中窜出了一只野兔,惊得山间的野鸡飞了起来,“喳喳”叫了几声。那林子里的鸟也欢快地唱开了。我脱了鞋袜,踩在石板上,水在石上流,处处是泉声。时时闻鸟语,鸟鸣山更幽。这沟沟岔岔里还有野猪、野山羊、果子狸、狐狸、獾经常出没。你看河里,鱼、虾、鳖、螃蟹悠然自得地在河里游来游去,水鸟在河潭上溅水飞来飞去。河两边长满了花花草草,散发着扑鼻的香,花草间游蜂戏蝶。这里是原始的,这里是生态的,这里是自然的。 真的还要感谢那座大水库,几十年来,它堵住了进山的路,悬崖峭壁,山高路险,沟大水深,没有人进山里乱砍滥伐,起到了保护桥峪原生态的作用,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厚赐。 路上碰到了县上的水利局长金建发,他告诉我,桥峪水库正在清淤,民工们挖出了一块石碑,看文字记载是清朝的。这桥峪古时候是一条官道、商路,商州、湖北那边的人从这条峪过来到关中。1928年5月,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唐澍率工农武装部队,就是从桥峪边打边撤离,经商洛到陕北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这里一定有很多革命故事。 桥峪,你的美,是自然的美,山水美,花草美,树木美,飞禽走兽也美,还有着革命的意义。 桥峪,志与力同有,而又不随意懈怠,且有物以相之者,方能至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