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说起近代天津,租界林立,先后有英、法等九个国家在此划界。而租界的历史与建筑,对天津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都产生过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其间的奥租界,
虽然时间短暂,却因其是近代中国唯一的一个奥匈帝国,且地处海河边,且又有袁世凯、冯国璋两位民国总统、北洋的风云人物先后在此置房居住,从而名声显赫,
留下了一段段的往事与记忆。 说起奥租界的历史,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时,德国军队占领了天津城东海河东浮桥对岸的一片市区(今河北区北安桥至河北区狮子林桥一带,当这支部队调防北京时,改由奥国军队驻守。当沙皇俄国、意大利、比利时陆续在天津开辟租界后,奥匈帝国也要求援例设立专管租界。
1902年12月27日(清光绪廿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奥匈帝国驻天津署理领事贝瑙尔与天津海关道唐绍仪订立了《天津奥国租界章程合同》,天津奥租界
正式开辟。该租界西面濒临海河,与天津城隔东浮桥相望,东面到京山铁路,北面到海河的支流金钟河(今河北区狮子林大街),隔河为位于河北区的百年建筑法国
建筑望海楼天主堂,东南方隔路(今河北区北安道也称河北区胜利路)与同样位于河北区的天津意租界相邻,面积1030亩。它是天津九国租界中最北面的一个。 而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不少失意下野的中国政界人物选择入居濒临海河、又邻近繁华商业区的奥租界,以求安全。例如冯国璋、袁世凯、吉林督军鲍贵卿、湖北督军王占元、国务总理王士珍、龚心湛、大总统曹锟等人,这些无疑增加了奥租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和历史厚重感。
走近奥租界,这次我选择的行程,是从金汤桥开始。说起金汤桥。它位于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桥名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桥长76.4
米,总宽10.5米,面积8022平米。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铁桥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比解放桥还早建约20年。金汤桥原为
浮梁舟桥,由13条木船联缀而成,桥面铺设活动木板。初名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青州分司孟周衍详请盐院郑禅宝营造,故又称孟
公桥。到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0月,因铺设从东浮桥至东站有轨电车路轨,由津海关道和奥、意租界领事署及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合资改建为永久性的
钢梁铁桥,存留至今。原来也是用电力启动的开合桥,1970年第二次大修时,开启设备才被拆除。 今天,我们看到的金汤桥,是2005年的重新
修建的。新建的金汤桥,拆除了原有的腐蚀的旧钢桥,并在原址上仿原桥,提升桥高修建了新桥,恢复了开启功能,并桥两侧新建了钢结构的玻璃引桥。特别是木制
的人行桥面,配合钢结构的桥型,更增添几分的古朴和浪漫,当你在夜色里,行走在其中,仿佛时光倒流,有一种回到民国时期的感觉。而站在桥面上眺望海河两岸
的风景,也是旅游观光一大享受。如今,这里也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和婚纱摄影的选择之地,吸引了许多人。 而金汤桥在历史上最出名的,还是因为它
是平津战役时期,天津战役里两路解放军在此胜利会师的地点。解放军胜利会师于金汤桥成为全歼守敌的关键,金汤桥就此成为了天津获得新生的起点,从而载入史
册。如今,在金汤桥的前方,修建纪念性质的广场,并安放了天津战役期间解放军使用的坦克、大炮、解放军塑像等,供人们缅怀当年那场伟大战争的胜利。
广场的一侧,则是奥租界里最标志性的建筑——原奥匈帝国领事馆,这是当下奥租界地区为数不多的特色建筑,也是天津奥租界内惟一一处由奥匈帝国政府出资建
造的房屋。奥匈帝国领事馆建于1908年,在当时的天津奥租界大马路与沿河马路转角处(今河北区建国道153号和海河东路33号)。1917年8月,民国
政府对奥匈帝国宣战,中国军警进驻天津奥租界。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建筑被民国政府收回。在此期间,奥匈帝国共派驻天津领事4任。1923
年4月,奥地利驻华领事代表奥地利政府将该建筑房地产全部售予“天津县纪锦斋名下管业”。1945年初,纪锦斋后人以“锦润堂”名义将全部房地产卖到永义
公司名下并在院内两座西式建筑之间砌墙一道,又在海河边辟门,从此形成两个院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房产陆续归公。该建筑原为两座西式洋楼,但在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中,其墙面、地面均受损严重,海河边的院落震损,其中一座建筑在地震后被拆除,目前保留下来的是其沿建国道一侧的西式二层楼。此
后,河北区房管局在此建起办公楼。2003年海河开始改造,奥匈帝国领事馆被发掘修葺保。如今,此处则被改为高档酒楼。 走近领事馆,该建筑面
积为1200余平方米,建筑为奥地利民居风格带花园式庭园的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局部为三层,建筑主入口由方柱支撑形成门廊,门廊之上设有内嵌阳台。建筑外
檐为混水墙面,砂浆水泥罩面、断块墙身,房顶设计为坡状鱼鳞石片小万瓦顶青石瓦屋面。建筑内部楼梯为悬挑式楼梯,由石材砌筑而成、每一凳为一块整石料,楼
梯在有外力时受力均匀,并通过每凳楼梯的联接点逐级传递,最终传至地面。建筑主楼和侧楼之间由走廊连接。一层设有两个会议室,二楼为办公用房。站在广场上
细细观望这栋建筑,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欧式的风情。 离开领事馆,沿着海河岸边前行,如今这里已经修建为奥式风情街区,河岸边一侧多为奥式风格的建筑,街区地面也以青石砖铺道,配着海河美丽的风光,给人以浓郁的欧陆风情,让人有种身处异国的感觉。
前行数百米,在与民主路交口处,又有一组欧式风格的建筑呈入眼帘,它们分别是袁氏宅邸和冯国璋故居。袁氏宅邸,也是袁世凯旧居。这位清末民初的历史风云
人物,因其政治生涯是在天津起家,故袁世凯在天津建造了大量豪宅。但是,最为特殊的就是坐落在海河东路与民主路交口的德式小洋楼。据称,这幢袁氏旧宅,是
袁世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不久,以低价从奥租界购得,委托德国和英国建筑师设计建造的,据说此地“贵不可言、风水极佳”。该建筑于1917-1918
年建成,建筑落成后,袁世凯已经去世两年了,与其说是袁氏不如说是“袁氏后人”更为准确。也有人说,袁氏宅邸是袁世凯的族侄袁乃宽的寓所,此人不仅与袁世
凯有族系关系,也是袁世凯政治上的亲信。 走近袁氏宅邸,这幢建筑为一座欧洲古典式三层楼房,他是中世纪“罗马风格”的演变,融合了日尔曼民族
的建筑手法,红色的陡坡屋顶正脊中间建扣钟状式采光亭,系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建造,而外形又比意式建筑增加一道反向曲线,形成德
国建筑的独特风貌,门廊方柱与圆柱相结合,在天津建筑中颇为难得,主楼东侧二楼上有拜占廷风格的小尖穹顶与塔楼相互映衬,为德国民族建筑风格。院内还建有
后花园,园内有假山、游廊、钓鱼亭台、花窖等。而旧居室内还设有“隐身处”与“脱身处”:“隐身处”设在二楼右侧,由小门连接,门内设有铁栏杆和钢筋混凝
土楼梯,由此可直达楼顶间和地下室,如果关闭小门便没有,明显的上下楼的通道。“脱身处”设在三楼凉亭处,内有铁楼梯直达后花园余门。该建筑面向海河在
二、三层之间并设有八角形观景房和风水窗,这几面窗户都朝向海河,在这里可以观看四周风景。 如今,这幢建筑则改为首府酒楼,酒楼为高档酒楼,
内部在保持原有样式的基础上,修复得金碧辉煌。内部的民国时代的古式装饰,精致的摆设,都让人漫步其间有着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你也会感受到当年袁宅的奢
华与气派。而那种历史的沧桑与民国的风情,也不由自主地渐渐袭来,让人流连忘返。 在袁氏旧宅的对面则是冯国璋故居,而它也与其相邻的袁世凯宅
邸有“左右‘冯袁’”之称。冯国璋也是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他是北洋军阀中的重要人物,曾为袁世凯的部下,民国初年曾任大总统一职。冯国璋旧居原建筑为
奥匈帝国工程师布吕纳建造的事务所,因此楼设计非同一般,冯国璋认为这位奥匈帝国工程师在房屋设计及施工方面技术高超,就于1913年任北洋政府直隶督军
时以抵债方式与其协商后把该楼买下,当时这三间楼房占地6.376市亩,后冯国璋以“五署堂”的名义订立了契约。1915年,冯国璋又委托一位德国建筑师
按原建筑的风貌设计进行扩建和接建,在宅基地上增建了二层楼房四所,并在其建筑的西侧修建了庭院花园,在当时人称"冯家花园"或"冯家大院",同时还建筑
了一部分平房。解放后,该旧址先被辟为和平幼儿园,后逐渐成为公寓宿舍,开始破落不堪,直到海河开放改造,才被重新发掘修葺保护。如今,这里则为高档的铃
兰公馆。 走近冯国璋旧居,该建筑为四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局部为三层。建筑面积为4661.29平方米,共有楼房110间,其中平房54
间。该建筑顶部为多坡瓦顶。窗户为纱窗、雨淋窗和双槽玻璃窗多层结构。建筑造型整体呈奥地利式建筑风格,布局大方,朴实典雅。它也与对面的袁氏旧宅,成为
海河岸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别袁、冯故居,一路沿海河岸边前行,在北安桥桥头则有一座奥式风情音乐主题公园。兴建于2004年。介于奥式风
情区(原天津奥租界)与意式风情区(原天津意租界)之间,面积3600平方米,平面形状似一把小提琴。而音乐公园中矗立着5位“世界著名音乐家”:李斯
特、贝多芬、施特劳斯、海顿和巴赫的铜像,给人以浓郁的音乐风情。因其与新建的欧式风情的北安桥、奥式风情街、意式风情街、海河等溶为一体,景色十分典
雅、优美,这里也成为无数对新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的地方之一。而附近新建一座高40米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钟楼,则矗立在路口处,十分引人注目。
接下来,我又分别游历了平安街、寿安道、北安道等街道,尽管,这些街区如今多变作民居和机关企业,但遗留下来的点点滴滴,还是能找寻到当年的风采与历
史。比如平安街上的鲍贵卿故居。据资料介绍,鲍贵卿曾任黑龙江、吉林督军、陆军总长等职,下野后寓居天津。因他本人学过工程,不少是他亲自设计与监工修
建。如著名的“鲍家大院”据说就是按他的主意建造。这所宅院,是他在1920~1921年以积德堂鲍的名义购买两所楼房,买进之后改建成一座豪华的花园住
宅。这所住宅分为主楼、后楼、东楼、南楼四部分,主楼为会客楼,三层带地下室,室内装饰考究,配有精细木雕罩子,有两根西式园木柱支撑可作舞厅。三层南面
大平台有三个亭子,分别为中式、西洋古典式和近代西式,是一所中西合壁、别具一格的建筑。院内有假山、凉亭、养鱼池、花圃等。该故居现为解放军干休所使
用,不对外开放,我也只能遗憾地从外面简单地一看它的容貌,欣赏它的欧式风格。此外,这些街道上还散落一些欧式风格的建筑,不过这些建筑大多变作民居使
用,虽然外形上还保留着欧式风情,但整体的感觉给人还是有些破旧、衰败,带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 在奥租界地区里游历,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
那就是李叔同故居。李叔同,僧名弘一法师,是近代著名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佛教近代史上的高僧。李叔同故居原位于河北区粮店街60号,
是一座清朝年间建造的一套由四个四合院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余间,。院内建有游廊和小花园,室内陈设精致,环境幽雅,为津门名人故居建筑
中的一支奇葩。后来,该处变作民居,一度衰败不堪,渐失去了本来面貌。直到近几年,才在政府的安排下,在原址重新按照按照照片资料重建,其大小、形状、装
饰风格等均与故居一样,不过,新建的李叔同故居的地基将在原有故居的基础上长高90厘米。保留下来的李叔同原故居建筑材料也被用于纪念馆工程;并在故居内
建“李叔同--弘一大师故居纪念馆”,花园内则建有弘一大师纪念亭和雕像等设施。 走进故居内,建筑为传统砖木结构,呈“田”字型格局,青灰色
的砖墙、朱红色的门窗,凝重而庄严。院内花园游廊环绕,雕梁画柱交辉,花草相间,环境幽雅宜人。而李鸿章题写的“进士第”匾额,彰显着李家显赫的地位与身
份。院内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等房间,则完好地展示了李家当年生活起居的场景,让我们详细了解了大师当年的点点滴滴、而故居大门
为“虎座”门楼,门楣上有极为精细的“百兽图”镂刻砖雕,墙壁磨砖对缝,显得十分古朴、精致。纪念馆内则以一件件展品呈现着大师在诗、词、书画、篆刻、音
乐、戏剧、文学、佛教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一间间展室讲述着李叔同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内”的璀璨一生,让我们能一睹大师在文化、艺术、宗教等多领域的才
华与成果。 回望奥租界,尽管它的历史不长,但漫步其间,你还能强烈地感受到当年历史遗留下的奥式风情与风采。而当我凝望那一幢幢奥式风格建
筑,它们还是带着那些属于自己的那一段段的传奇往事,那一个个的风云人物,向广大游人们诉说着它们的历史与变迁。此刻,我也在游历过程中,随着那些精美的
建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历史的风尘与风情里。如今,当所有的往事与人物都消逝在历史的时光,只有那些奥式风格的建筑,依旧矗立在海河岸边,在夕阳的掠影
下,继续书写着属于它们自己的传奇与故事。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