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父母亲就深受没读过书的害,所以他们就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供我上学读书,但我却是一个不争气的家伙,初中毕业考试,一场突如其来的重感冒,便将我继续上学的渴望死死的扼杀掉。学上不成,不代表我不能读书,转一个方向,读书,成为我的嗜好。 读小学的时候,父母亲很粗糙的认为学校才是我将来出人头地的地方,在他们偏执的眼里,学校发的书籍才是好书,课堂上学习的读书才是有用的书,才是我必须
读的而且要读好的书,课堂之外诸如连环画的小人书统统都是毒害我的禁书,一律不许看。于是,学校订的校园期刊《红领巾》便成为我吸取外界知识的唯一书籍。 现在想起,多少有些辛酸,那里是什么禁书,是家里太穷的缘故,加上我体弱多病,隔三差五要上医院输液拿药,家里确实拿不出多余的闲钱给我买课外书。 不过,放寒暑假时,我有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大姨父家。 大姨父是我所有姨父里最有文化也最爱读书的人,深得父母亲的敬重。寒暑假一到,父母就会把我送到姨父家,直到假期结束才来接我回家。大姨父有两个女儿,
比我大,可能是继承了大姨父身上全部的优点,学习成绩也比我优秀一大截。为此,姨父还专门腾出一面墙,用来粘贴两个表姐因为品学兼优获得的各类奖状,红色
的奖状密密麻麻沾满整堵墙,把我羡慕得不知道如何表达才好。两个表姐除了做完自己的学习作业外,多了一项姨父交给她们的任务,既辅导我的学习,又要我做完
作业时读姨父专门为她们俩订的《优秀小学生作文》、《十万个为什么》、《奥秘》之类的课外书。姨父家离城近,只需穿过铁路就进城,两个表姐时不时会带我去
城里的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在人民公园旁边,我和两个表姐用不到二十分钟便到。那时候,进图书馆看书得先排队,还需要读书卡,且一人一卡,一卡一书,姨父替
两位姐姐办有读书卡。大表姐拿出她的读书卡,让我和二表姐去,到时候她会在图书馆门外等我们,她独自一个人去公园的玩,说是玩,并不是玩,大姐会拿出在家
带来读书,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坐在那里,慢慢地看着。第一次走进图书馆时,我便被书架上各类的书籍看得眼花缭乱,不过,最让我青睐的还是儿童专区。那时的
连环画色彩单一,基本都是黑白的,即便有彩色图书,没有现在印刷的精美。寥寥无几的彩色图书,早被先来的小朋友紧紧拽在手里,如饥似渴的一遍又一遍翻来覆
去看着。轮到我的时候,把读书卡交给管理员,飞似的跑到连环画书架旁,拿出一本,先刷刷地快速浏览一遍,然后才从第一页慢慢地阅读。有时候看得津津有味,
到精彩之处,禁不住大笑出声来,管理员便走到我跟前,伸出食指放在嘴上,轻轻地”嘘“一声,吓得我赶紧闭上嘴,生怕再出声,管理员会将我驱逐出境。看得入
神时,好几次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叫我:小朋友,时间到了,该走了,我才放下书,不舍的离开。走出图书馆,两个表姐已在等我。再一次去,二表姐拿出她的借书
卡,让我和大表姐进图书馆,她也一个人走进公园,坐在长椅上,拿出带来的书,静静地看着。 渐渐长大,我读书的范围也在扩大。初中时,青涩的年
华,大多数女同学热衷于琼瑶与岑凯伦的言情小说;男同学要么狂热于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小说,要么人手一本《抒情金曲》将“把你的
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唱得滚瓜烂熟时,我却看《辽宁青年》。喜欢它,是受两位表姐的影响,她们爱看。《辽宁青年》当时的具体
价格我已忘记,但我记得是每月的15日出版,为订阅它,我硬是将父母给我每月3块钱的生活费节约出来才订阅成功。出版日绝大多时候都是我在学校的日子。想
在第一时间拿到书,我会趁中午自习时间,给班主任请假,甚至连假都不请,骑上自行车,溜出学校,直奔城里报刊亭而去。一本杂志,就是我初中时代了解不知道
的外部世界有多么精彩、多么浩瀚的全部。人的记忆肯定有某种打包的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只给记忆留下一点线头,当回想起曾经熟悉的读书的场景时,打包的
记忆再次翻开还原,这时的我自己的眼神还是如当初那般叛逆。闪亮的时光,仿佛还能听到昨天因为去县城拿书没请假偷偷溜出学校被班主任严厉的批评声和自习课
上其他同学争着看《辽宁青年》的吵闹声。 1990年,母亲知道外公家要新修住房后对我说:儿子,你外公家以前的古书比较多。现在外公修房子,
没法收藏,肯定要卖,你去拿些回家看吧。没错,2岁到4岁的童年时光在外公家度过的,那时年幼,对书还没有概念,如今,爱读书,不正是机会吗?到了外公
家,外公好像知道我要来拿书,指着墙角的一个背篓对我说,书都卖得差不多了,就剩几本了,在背篓里你要不要?要,当然要,我说。一本由明末清初安徽人汪昂
撰写的医方著作光绪七年新编的《汤头歌决》,一本道光丁亥年新编的康熙二十年皇帝御医朱纯瑕先生手著的、油浸过的《重订痘疹定论》;还有一本由粗糙的草纸
作为封面,里面涵盖天文地理,甚至还有英语用中文代替的互通译(如父亲的英语发音:Father用中文“法舌”两个字替代)纸张油浸过不知道名称的书,第
九册第十册《宋史通俗演义》两本静静的躺在背篓里等着我,好像在说,新主人,我们等你等得好辛苦。可能年份久了,书一翻就掉碎片,不再敢翻阅,几本书,至
今被我保藏着。前些年,父亲带一个收买古玩的人到家签定几本书价值几何。那人出二百元的价格收购,我说:你给两千我都不卖。那人说:书在你手里没有价值,
我说:有没有价值关你屁事。那人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事后,我给父亲说:以后少带这类人到家打这几本书的主意。 当兵时,连队领导知道我有读书的
嗜好,向我推荐了明代作家冯梦龙和明代作家凌濛初所作的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合称的“三言”和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的“二拍”。退伍后的1997年,我终于将精装的“三言”买回家,遗憾的是“两拍”的精装版至今未没到手。读完三
言,我前前后后花了近三年时间。因为自身知识限制,一时难以阅读和理解透彻其中白话文的释义,所以,阅读起来比较吃力。“三言”所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
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让我知道“恩德
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卖油郎独占花魁》,让我知道“油郎秦重寻父、花魁娘子寻夫从良过程中两人从相识到相
爱的美好爱情”。在这些作品里,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悖的。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市民思想意识的体现。“三言”中的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 现在,过多工作压力
和生活压力使我读书的时间急剧萎缩。但我还是订了三本书,一本《读者》、一份《智慧》、一本《特别关注》。我喜欢那些描写历史名人的书:比如《杜月笙大
传》它告诉我所不知道而不是我所已知的。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知道我没有时间把这些书一本又一本读完,堆在书房里,让我觉得终有一天,我会拿起它,读下
去。现在至少已经影响到女儿,她也爱看书房里的书,而不是去看那些市面上那些鱼龙混杂、挂羊头卖狗肉有损身心健康或误导孩子的书籍。 思想家,
史学家,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章太炎,有一弟子,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曾说过这样“八部书外皆狗屁”的“疯话”。八部书,《毛诗》、《左
传》、《周礼》、《说文解字》、《广韵》、《史记》、《汉书》和《昭明文选》。其中《史记》我买了一本。就这一本需要我细嚼慢咽地读一辈子,别说其他七部
了。 时间的确不够用,上床睡觉之前,拿起一本,哪怕1页、10页的,哪怕读了就忘,哪怕读了无用,还得读。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