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喜欢《红楼梦》,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很多人喜欢它,可能更是因为那一段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或是因为林妹妹宝姐姐以及大观园中那群青春美貌,才华
横溢的少女,或者是宝玉的独立特性的个性,总之喜欢的是故事,是人物。我喜欢《红楼》,可能更多的是那种味道,喜欢绛珠仙子为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报以
一生的泪水。这里面有前世今生生生不息的缘分,同时,我还看到感恩,是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瑶的美德,结尾宝玉赤足,着一袭红袍,拜别父亲,消失在白芒芒
的雪野,这个镜头,一直定格在心深处。宝玉在经历了爱情的巨大创伤,家族大厦的崩溃之后,终于撒手红尘,一直让我唏嘘不已。 先前我对于佛教的
了解是很浅层次的,我常常为那些将青春奉献给青灯古佛的人而深感遗憾,书中的人物比方说惜春,现实中比方演艺圈中歌手李娜,看到李娜因为选择出家而激动兴
奋的事情时,第一感觉是这个人走火入魔了,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拥有数亿资产,在罹患癌症后出家了,还有名气更大的弘一法师,不正是曾经写出了“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词的才气过人的李叔同先生吗?这么多有智慧,生活还算圆满的为什么竟然都选择皈依佛教呢? 近来通过对佛教的一些了解,
我终于明白,佛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空寂,幻灭,并不是简单的对生活的逃避,或者是因为经历了创伤之后逃避伤痛的一条道路。佛其实是让人们看到人生百年,电光
火石,要学会放下,要拥有一颗慈悲之心,宽容之心,宽容自己,也宽容别人,佛讲轮回,讲因果报应,这似乎是没什么应证的,但因为对来世有所寄托,能看到人
生的短暂,人才能不被眼前的虚华美丽迷惑,其实《红楼》里,和尚给贾瑞那个双面镜,就包含了这个意思,一面是美丽妖娆的凤姐在向他招手,另一面就是骇人的
骷髅。色字头上一把刀,可怜的贾瑞,没有慧根的贾瑞至死不悟。 再回头来看《红楼》,带给我们的这种空灵感,甚至是神秘感,可能就是源于曹雪芹先生骨子里的佛家宿命的思想吧!绛珠与神瑛的宿命,金陵十二钗的宿命,贾王史薛家族的由盛而衰,基本上都是佛的因果吧! 或者越是文人,越是富有智慧的文人,越能参透佛家思想的精华吧! 再说《西游记》更是彻头彻尾的对佛的神力的渲染,连孙悟空这样的天不怕地不怕的角色一样也要皈依佛门,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被罚长成猪面,因果就是如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其实,佛的思想一直都在,特别是在我们的文学经典当中,比方说号称“诗佛”的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何尝不是佛的空灵与自在呢?现代的台湾作家林清玄书中的哲理,文章的清淡明显带有佛的空灵与超脱。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几乎离不开物质,离不开钻营,我们信仰的就是金钱与荣誉,我们离不开高科技给予我们的一切,我们很难摆脱烦恼,经常作茧自缚,有些人为了利益,为了情感甚至铤而走险,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至死不悟,让自己与家人蒙受痛苦。 或者我们应从佛的思想里去寻找一些救赎心灵的药方吧!学佛不一定出家,不一定念经,但要懂得人生短暂,不要让自己成为痴人,要懂得感恩,要爱人,爱自
己,要有所顾忌,保持善良的本性,行善积德,需求心灵的宁静与愉悦,减少对物质的依赖与狂热。修炼一颗素心,把持一点佛性。
编辑:秦人
|
|
|
|
|
|